袁枚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晴江讳方膺,字虬仲。父玉缩,官福建按察使,受知世宗。雍正七年入觐,上惘其老,问:“有子偕来否?”对曰:“第四子方膺同来。”问:“何职?且胜官否?”对曰:“生员也。性戆,不宜官。”上笑曰:“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即召见,交河南总督田文镜以知县用。八年,知乐安。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川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十年,调兰山。当是时,总督王士俊喜言开垦,每一邑中,丈量弓尺,承符、手力之属麻集,晴江不为动。太守驰檄促之,晴江遂力陈开垦之弊:虚报无粮,加派病民,不敢粉饰,贻地方优。王怒,劾以他事,狱系之。民哗然曰:“公为民故获罪,请环流视狱。”不得入,则担钱贝鸡黍,自墙外投入,瓦沟为满。今天子即位,乾隆元年,下诏罪状王士俊,凡为开垦罢官者悉召见。诏入城已二鼓,守者即夜出君于狱。入都,立军机房丹墀西楔树下。大学士朱轼指示诸王大臣曰:“此劝停开垦之知县李兰山也。”愿见者或挤不前,则额手睨曰:“彼颀而长,眼三角芒者,是耶?”奉旨发安徽,以知县用。晴江乞养母家居。四年,服阕,补潜山令,调合肥,被劾去官。
睛江仕三十年,率以不能事太守得罪。初劾擅动官谷,再劾违例请粜,再劾阻挠开垦,终劾以赃:皆太守有意督过之。
晴江有士气,能吏术,岸然露圭角,于民生休戚、国家利病、先臣遗老之嘉言善政,津津言之,若根于天性者然。性好画,画松、竹、兰、菊,咸精其能,而尤长于梅。权知滁州时,入城未见客,问:“欧公手植梅何在?”曰:“在醉翁亭。”遽往,铺黜锯再拜花下。罢官后得噎疾,医者曰:“此怀奇负气,郁而不舒之故,非药所能平也。”竟以此终。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李晴江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世宗:清雍正皇帝的庙号。②弓尺:文量土地用的工具。③承符、手力:均为供官府使唤的胥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川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B.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川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C.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川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D.邑大水/晴江不上请/遽发仓为粥/太守劾报/田公壮而释之/募民筑堤/障滋水入海/又叙东郡川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载之省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员指在明清科举中尚未获得秀才称号的人,如《促织》中“操童子业”的成名。
B.服阕是古代的服丧制度,父母去世,通常为其服丧三年,期满,除去丧服,也说服除。
C.督过是责罚的意思,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督过”含义相同。
D.竟是最终、终于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中的“竟”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雍正皇帝很赏识李玉锭,又怜悯他年老,授予他的儿子李方膺一个县令级别的官职,让李方膺在实践中历练。
B.李方膺认为弊政害民,拒不执行上级要求开展的土地开垦工作,因此触怒总督王士俊,被以其他罪名弹劾入狱。
C.乾隆皇帝召见因开垦事被罢职的官员,在等候时,大学士朱轼向李方膺及诸王大臣介绍了反对开垦的县令李兰山。
D.李方膺擅画梅花,在临时掌管滁州时,一到任就打听欧阳修任职滁州时亲手种植的梅树,郑重拜于花下,可见其痴迷程度。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见者或挤不前,则额手睨曰:“彼颀而长,眼三角芒者,是耶?”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14.文中说李方膺有“士气”,结合全文说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0.D 11.A 12.C 13.(1)有些想见--见却挤不到前面去的人,就把手放在额头眺望着说:“就是那个很高,眼睛呈三角状且炯炯有神的人,对吗?”
(2)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申诉(苦衷)不被许可。 14.①不惧上官,挺身为民;②知行合一,著书立说;③胸怀天下,喜谈政事;④品性高傲,善画梅花。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县城发大水,晴江没有向上请示,马上打开粮仓煮粥(赈济百姓)。青州太守上报弹劾他,河南总督田文镜赞赏他的做法并释放了他。他招募百姓修筑堤坝,阻挡滋水泛滥(并引导它)流入大海,又记述东郡河谷疏通的方法写作了《小清河》一书,这些都记载在省志中。
“遽发仓为粥”承前省主语“晴江”,结构完整,故“晴江不上请”和“遽发仓为粥”为两个句子,中间应断开,排除AC;
“田公”应为“壮而释之”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叙东郡川谷疏瀹法”和“为《小清河》一书”为连动短语构成谓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指在明清科举中尚未获得秀才称号的人”错误,生员,俗称秀才。
B.正确。
C.正确。句意:这些都是太守有意责罚他/听说大王有意要责罚他。
D.正确。最终,终于;从始至终,全。两句中的“竟”含义不同。句意:最终因此而去世/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向李方膺……介绍了……李兰山”错误,由原文“晴江讳方膺”“十年,调兰山”可知,李兰山即李方膺。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额手睨”,就把手放在额头眺望;“颀”,修长;“是”,对,正确。
(2)“奔驰”,赶路;“告诉”,申诉;“不许”,被动句,不被许可。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太守驰檄促之,晴江遂力陈开垦之弊”可知,不惧上官,挺身为民;
②由原文“又叙东郡川谷疏瀹法为《小清河》一书”可知,知行合一,著书立说;
③由原文“于民生休戚、国家利病、先臣遗老之嘉言善政,津津言之”可知,胸怀天下,喜谈政事;
④由原文“性好画,画松、竹、兰、菊,咸精其能,而尤长于梅”可知,品性高傲,善画梅花。
参考译文:
睛江名方膺,字虬仲。他的父亲是李玉缩,担任福建按察使,被世宗赏识。雍正七年进京朝见皇上,皇上怜惘他年老,问道:“有儿子跟你一起来吗?”他回答说:“四儿子李方膺和我一同来。”皇上又问:“担任什么职务?能胜任官职吗?”他回答说:“是个秀才。性格迂直不适合做官。”皇上笑着说:“没有先学会生孩子然后再出嫁的。”当即召见晴江,把他交给河南总督田文镜按知县的级别任用。雍正八年,担任乐安知县。县城发大水,晴江没有向上请示,马上打开粮仓煮粥(赈济百姓)。青州太守上报弹劾他,河南总督田文镜赞赏他的做法并释放了他。他招募百姓修筑堤坝,阻挡滋水泛滥(并引导它)流入大海,又记述东郡河谷疏通的方法写作了《小清河》一书,这些都记载在省志中。
雍正十年,晴江调任兰山知县。正当这个时候,总督王士俊喜欢谈论荒地开垦,在每一个县里,用弓尺丈量土地,承符、手力这类的差役聚集如麻,晴江不为所动。太守迅速传送公文催促他行动,晴江于是极力陈述土地开垦的弊端:虚报开垦数字,就无粮可交,加派劳力,就会危害人民,自己不敢刻意美化掩饰真相,给地方百姓留下忧患。王士俊生气了,借其他事情弹劾晴江把他关押到监狱中。老百姓吵闹着说:“县令因为老百姓的缘故被治罪,请求允许我们轮流探视监狱。”百姓们不能进到监狱中探望,就担着钱财和饭食从监狱的墙外投进去,把监舍屋瓦的沟沿都填满了。当今天子即位,乾隆元年,下命令查明王士俊的犯罪情况,召见所有因为开垦之事罢免的官员。诏书传到城里的时候已经二更,狱卒当夜从狱中放出晴江。晴江来到京城,站立在军机处红色台阶西边的槐树下。大学士朱轼指给各位王公大臣看说:“这个人就是劝说王士俊停止开垦土地的知县李兰山啊。”有些想见一见却挤不到前面去的人,就把手放在额头眺望着说:“就是那个又瘦又高,眼睛呈三角状且炯炯有神的人,对吗?”晴江奉圣旨被派遣到安徽,凭知县的身份被任用,但他请求在家奉养母亲。乾隆四年,守丧期满,补授潜山县县令,后又调任合肥县令,被弹劾丢掉了官职。
晴江做官三十年,都因为不能侍奉太守而获罪。最初被弹劾擅自动用官仓粮食,又被弹劾违背条例请求出卖官粮,又被弹劾阻碍土地开垦,最后又被以贪赃枉法的罪名弹助:这些都是太守有意责罚他。
晴江有读书人的气度,精通为政的方法,气质高傲锋芒毕露,对于百姓忧乐、国家利害和前辈尊长的美好的言论和政绩,总是很有兴趣地谈论,好像这些都是植根于他的天性之中。他天生喜欢画画,对于画松、竹、兰、菊,都十分精通,尤其擅长画梅花。他临时管理滁州的时候,到城里还没有来得及接待客人,就先问道:“欧阳修先生亲手种植的梅花在哪里?”别人回答说:“在醉翁亭。”他就马上前往,铺上毛毯在梅花下拜了两拜。罢官后得了噎食病,医生说:“这是因为胸怀奇才凭恃意气,却又情绪郁结不能发散的缘故,不是药物所能治好的。”最终因此而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