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节选自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早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节选自《说苑·贵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终阳以成A岁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从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残贼,指凶残暴虐的人,也可指对他人施以残忍暴虐的行为,文中之意为后者。
B.畜,指积聚、储藏,与《孟子·梁惠王上》中“鸡、豚、狗、彘之畜”的“畜”意思不同。
C.生立祠,即为在世之人修建祠堂进行奉祀,受此殊荣者都是政绩突出、百姓爱戴的官员。
D.诬服,没有罪过而不得不承认有罪,其中多是被诬者因不堪严刑拷打被迫自诬服罪。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仲舒认为君主是乘承天意来治理天下的,要避免人民生怨作乱,实现社会安定、百姓归心,使上天降下祥瑞,最好施行德教。
B.董仲舒依据天道的阴阳思想,阐述德教与刑罚在为政方面是有侧重的,他指出,要想实现“治世”,还需要适当刑罚来辅助德教。
C.东海孝妇很早就失去了丈夫,也没有子女,但是侍奉婆婆非常周到,婆婆一直觉得对其有所亏欠,无奈之下选择自杀来减轻负担。
D.新任太守对郡中三年大旱感到奇怪,让于公占卜,查出孝妇冤情,于是去孝妇墓冢前杀牛祭奠,当年地方即获得丰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2)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
5.材料一中对东海孝妇故事中“枯旱三年”的成因有怎样的说法?
答案:
1.BCE 2.C 3.D 4.(1)执政而使用刑罚,是没有顺从天意,所以先王没有愿意这样做的。
(2)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年凭借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 5.①刑罚不中,则生邪气。
②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③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始至终是以完成年岁为名的,这是天意啊。王者秉承天意来做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罚。
“终阳以成岁为名”,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对应代词“此”,“以……为名”之后要断开;
“此天意也”,是判断句,其后要断开;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是主谓句,结构完整,“以”是目的关系的连词,连接“承天意”和“从事”,其后要断开;
“故”是因果关系的连词,引出后面的结果“任德教而不任刑”,要与前文断开。
故选BCE。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积聚、储藏/饲养。句意:怨恶集聚在上面。/句意:鸡猪狗的饲养。
C.“受此殊荣者都是政绩突出、百姓爱戴的官员”错误。有的生祠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不一定“都是政绩突出、百姓爱戴的官员”。
D.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让于公占卜”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即后任太守到此后卜卦询问干旱的原因,并没有提到“让于公占卜”。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任”,使用;“顺”,顺从,顺应;“莫之肯为”,宾语前置,“莫肯为之”。
(2)“养姑”,侍奉婆婆;“以”,凭借;“(太守)数争不能得”,省略句;“争”,争辩;“得”,改变太守的意见。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可知,刑罚不中,则生邪气。
从“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早三年”可知,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从“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可知,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受到上天的拥护,上天使他得到天下而成为王的人,必定有人力做不到而自然达到的事情,这就是王者承受天命的凭证。天下的人都同心归顺他,就像归顺父母一样,所以天感应到诚意,祥瑞就出现了。孔子说:“有德的人决不会孤立,一定会得到帮助。”这都是积善累德的效果啊。可是到了后世,君主淫逸奢侈,道德衰微,不能治理人民,诸侯背叛他,杀害良民,争夺土地,废弃道德教化,滥用刑罚。刑罚使用不恰当,就产生了邪气;邪气聚积在下面,怨恶集聚在上面,上下不和,就会阴阳错乱,妖孽滋生。这就是灾害怪异发生的原因。既然这样,那么王者想有所作为,应该向上天去求得一个开端。天道最大的就是阴阳,阳就是德,阴就是刑,刑主杀,德主生。所以阳常常处在盛夏,把生育养长作为自己的事;阴常处在严冬,积聚在空虚不起作用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任用德教,不任用刑罚的。上天使阳出现,在上面布施,主管一年的收成;使阴入内,在下面藏伏,时常出来帮助阳;阳没有阴的帮助,也不能使年岁独自完成。从始至终是以完成年岁为名的,这是天意啊。王者秉承天意来做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罚。刑不能用来治理社会,就像阴不能用来完成年岁一样。执政而使用刑罚,是没有顺从天意,所以先王没有愿意这样做的。
材料二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做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东海郡里为他建立了祠堂进行供奉。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她的婆婆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她的婆婆告诉邻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非常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婆自己上吊死了。婆婆的女儿告诉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婆,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十年凭借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太守最终杀了孝妇。此后,郡中干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询问干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孝妇的坟墓祭奠,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获得了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