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伐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方今天下,非有水旱盗贼、人民流离之祸,而咨嗟怨愤,常若不安其生;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此臣之所以大惑也。
        今夫医之治病,切脉观色,听其声音,而知病之所由起,曰此寒也,曰此热也,或曰此寒热之相搏也。及其他,无不可为者。今且有人恍然而不乐,问其所苦,且不能自言,则其受病有深而不可测者矣。其言语饮食起居动作固无以异于常人此庸医之所以为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所以望而惊也。其病之所由起者深,则其所以治之者,固非卤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也。而天下之士,方且掇拾三代之遗文,补葺汉唐之故事,以为区区之论,可以济世,不亦疏乎?
        (节选自《苏轼集·卷四十六·策略一》)
        材料二: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节选自欧阳修《伐树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言语饮食B起居动作C固无以异D于常人E此庸医F之所以为G无足忧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好像,与《种树郭橐驼传》“若不过焉则不及”的“若”意思不同。
        B.切,按脉诊病,与《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切”意思相同。
        C.启,禀告,与《孔雀东南飞》“堂上启阿母”的“启”意思相同。
        D.以,因为,与《项脊轩志》“以手阖门”的“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直接提出了“没有比祸患发生了却不知道祸患为什么发生更可怕”的观点。
        B.国家没有乱臣叛乱,然而老百姓休养生息所需要的财物却得不到满足,这是苏轼非常困惑的地方。
        C.通过观色听音等方法,医生可以判定一些病症的原因,但对那些深不可测的病,庸医是看不出病因的。
        D.材料二中园守认为东园的樗树根壮叶大且木材不值得养,应当砍掉;最终樗树全被砍成了木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其所以治之者,固非卤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也。
        (2)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
        1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观点的时候,都使用了“类比说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0.BCE 11.B    12.B    13.(1)那么用来治疗的方法,本来就不是靠轻率地依照老方法马虎敷衍就能(把病)治好的。
        (2)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十几畦的菜园。 14.材料一,用庸医不能看出重病的病因作类比,说明治国不能只看表面,只听一些士人的言论,而要抓住治理根本。材料二,通过樗树被砍、杏树留存的事例作类比,指出“有才还是无才,是由所遇的时势不同决定”的道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观察他的言语饮食、起居与动作,本来也同正常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那些庸医因为看不出病因而没有什么忧虑。
        言语、饮食、起居、动作都是并列关系,但因为主语太长,故而两个词语后,中间停顿一下,故第一处和第二处在BC处断开,它们都做前一分句的主语;
        而“固无以异于常人”是对前面主语的陈述,做谓语,且为状语后置句,故第三处断句选择E处。
        故选BCE。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若不过焉则不及”的“若”意思是“如果”。句意:常常好像不能安心于他们的生活。/培土如果不是多了,就是不够。
        B.错误。“诏书切峻”的“切”意思是“急切”。句意:通过把脉和观察脸色。/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
        C.正确。句意: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便走到堂上禀告阿母。
        D.正确。“以手阖门”的“以”意思是“用”。句意: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用手关门。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老百姓休养生息所需要的财物却得不到满足”错误,文中的“此臣之所以大惑也”的“此”是指上文中列举的多种情况,而不是专指“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这一点。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方法;“固”,本来;“卤莽”,轻率。
        (2)“辟”,开辟;“粪”,施肥;“瘠”,贫瘠的土地。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材料一,由原文“今夫医之治病,切脉观色,听其声音,而知病之所由起,曰此寒也,曰此热也,或曰此寒热之相搏也……其病之所由起者深,则其所以治之者,固非卤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也。而天下之士,方且掇拾三代之遗文,补葺汉唐之故事,以为区区之论,可以济世,不亦疏乎”可知,用庸医不能看出重病的病因作类比,说明治国不能只看表面,只听一些士人的言论,而要抓住治理根本。
        材料二,由原文“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是亦宜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可知,通过樗树被砍、杏树留存的事例作类比,指出“有才还是无才,是由所遇的时势不同决定”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最大的祸患,没有比不知道它发生的原因却发生了更可怕的了。不知道它发生的原因而让祸患发生的人,是双手作揖(无所作为)等待祸乱的发生。国家没有大的战事已经有几百年了,天下虽然有治理太平安定的名声,却没有安定太平的事实;虽然有可以让人忧虑的形势,却没有让人可以忧虑的外形可见,这大概就是我们说的那种无法揣测的情况吧。当今天下,没有水旱盗贼、人民四处流亡的灾祸,但是人们叹息抱怨的声音,常常好像不能安心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乱臣割据四方、国家四分五裂的忧患,但在人们的休养生息时似乎总是觉得给用不足;这些是我内心非常疑惑不解的事。
        现在医生给人治病,通过把脉和观察脸色,倾听病人的声音,然后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说“这是寒症,这是热症”,或说“这是寒热互相交融的症状”,以及其他的病,没有什么不可以诊断出来的。现在有人神志不清而闷闷不乐,询问他痛苦的原因,他自己又不能说出来,那么这就是得病的原因很深而不可搞测的情况呀。观察他的言语饮食、起居与动作,本来也同正常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那些庸医因为看不出病因而没有什么忧虑,而如扁鹊、仓公(这类良医)望见就会感到吃惊的原因吧。正因为他的病引发的原因很深,那么用来治疗的方法,本来就不是靠轻率地依照老方法马虎敷衍就能(把病)治好的。然而天下的士人,正是这样拾取三代遗留下来的文章,再补缀上汉朝、唐朝的历史旧事,认为这些微不足道的言论,就可以用来救济天下,这不是也太不切合实际了吗?
        材料二:
        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十几畦的菜园,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桐树、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草木将要发芽了。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园里有樗树在那里,它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阻塞了地下的水分通道,消耗阳气,于是那些新植的花木就得不到养分的滋养;叶大就遮蔽阳光,让新植的花木不能充分享受雨露阳光,不能使枝叶伸展且繁茂。而且它材质弯曲臃肿,疏松轻浮,不坚实,它不值得养,应该砍掉。”于是把樗树全部劈成柴薪。第二天,管理菜园的人又说:“菜园南边有杏树在那里,它的根和枝叶所占据与遮盖的面积方圆约六七尺,树下的土地最为肥沃,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独不能种菜,这也应该砍掉作柴薪。”我回答说:“唉,现在杏树正逢春发枝,将要开花,可以等待它结果,你难道不能少种几畦蔬菜,把那块地方作为杏树的用地吗?”因而杏树没有被砍掉。
        随后我省悟这件事,并感叹道:“唉!庄子曾经说:樗树与栎树因为不成材而保全下来,尽了它们的自然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到遭到伤害夭折。现今榕树确实不成材,却一下子被全部砍掉,杏树的木质坚硬细密,光泽美观,可以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说有才与无才的事物,是由于各自碰上的时势不同而有幸与不幸的吗?”
         



        相关文言文练习
        《石钟山记》《石钟洞叙》《观物内篇》《东坡志林·赵高李斯》《李斯论》
        《孙武论》《论取郜大鼎于宋》《史记·太史公自序》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二)苏轼《记六一语》
        《朋党论》《上神宗皇帝书》苏轼《苏廷评行状》
        《大臣论》《焚书》《黄州安国寺记》《行香子·述怀》
        《潮州韩文公庙碑》《谢欧阳内翰书》《养生》《东坡志林·赠张鹗》
        《刑赏忠厚之至论》《韩非子·二柄》苏轼《书上元夜游》(二)
        苏轼《思堂记》苏轼《记游定惠院》
        《六一泉铭并序》《陶渊明传》《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三)《龙图燕公肃雅多巧思》《徐州莲华漏铭》
        苏轼《刑政》《答黄鲁直书》《答黄庭坚书》
        《答黄鲁直》《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贞观政要·求谏》《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书蒲永升画后》苏轼《眉山远景楼记》
        《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
        苏轼《与朱鄂州书》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二)《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苏轼《厚货财一》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二)苏轼《汉高帝论》
        苏轼《后赤壁赋》(二)苏轼《梁贾说》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游白水书付过》
        《后赤壁赋》《赤壁赋》苏轼《陈公弼传》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苏轼《日喻说》
        《范文正公集》叙苏轼《方山子传》(二)
        苏轼《答李端叔书》苏轼《与章子厚》
        《苏轼私识范仲淹》苏轼《书黄筌画雀》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