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祥
始学斋记 张履祥 ①语溪董子,岁暮将归,以始学名其斋,愿一言以志别。予衰眊无闻,复何言哉?顾教衰俗敝之日,一旦盛年之士怀抱美志,期于进德修业,能不喜溢于中,亟述所闻以勖之? ②窃惟天地之生,人为贵。仁义者,人之所以为心也。【甲】今予与子处覆载①中,服衣冠,负书册,列于士林,□既贵于人人矣。【乙】可不求其所以贵于人人者,以无忝天地之心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曰:“居天下(覃老师课堂)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弘者,广居之量也;毅者,行道之力也。【丙】其始,莫不自其一念不安于人人之所为,而守之不变,致知力行,以至于终其身,又自其身推而达之。莫不始自一人独立不惧,勉焉不已,以渐及于家邦之远。【丁】 ③故曰:“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然欲居仁,必充其无欲害人之心;欲由义,必充其不取非有之心。非然者,终不免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利之徒,旦昼所为,梏亡其固有之良而已。揆其失,惟在辨之不早辨也。 ④辨之云何?今日者,感民生之憔悴,尝为之侧然于中:见人事之不臧,甚恶其廉耻道丧。常内省诸己,孰为仁,孰为义。不表饰于大廷,不苟弛于幽隐,人知之惟是,人不知亦惟是。当其穷,入孝出弟,闲圣道以正人心。及其行,以不忍人之心遏恶扬善,正君而定国,约困而不陨,通显而不盈。庶乎不失任重道远之义,而后无负于衣冠书册,中处覆载间也。 ⑤畴昔之日,所闻于师者如此。予悔始之不力,冉冉而老,无能为也已。子其勉之。 (有删改) 【注】①覆载:指天地。 21.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载臣在回乡就学之前特地请张履祥为书斋命名。 B.董载臣不忍和张履祥久别,所以请他作记以留念。 C.张履祥为董载臣书斋作记以表示对他归来的欢迎。 D.张履祥满意董载臣的为学精神,欣然答应其诉求。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1分) A.则 B.以 C.而 D.盍 23.小宁在检索文献时,发现“若火之然,星星攸灼,至于燎原野而烈山泽;若泉之达,涓涓盈科,至于经川渎而放四海也”几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几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3分) A.【甲】B.【乙】 C.【丙】 D.【丁】 24.结合全文,概括第⑤段画线句中“勉之”的内容。(4分)
答案: 21.D(3分) 22.A(1分) 23.D(3分) 24.答案示例:立身处世当以仁义为本。仁义当从自身做起,然后推己及人,推至家国天下。要做到这些,就要尽早学会辨识自己是否把握了仁义。辨识并推广仁义的具体做法,就是在任何处境下都要自省自己是否合乎仁义并坚持下去。(4分)
参考译文: ①语溪姓董的学子,年末将要回到家乡,用“始学”给他的书斋命名,并希望请我作记来表达离别之情。我衰老糊涂没有声名,又能说什么呢?但是在教化风俗日渐凋敝衰退的时候,有一天看到青壮年心怀美好的志向,在进德修业方面有所期望,能不因此由衷地感到满满的喜悦,赶紧把我的见闻说出来勉励他? ②我私下里认为万物生于天地之间,人是最尊贵的。仁义,是人有心的根本。如今我与您都处于天地之间,穿着衣服戴着帽子,背着书册,排在读书人的行列,那么已经比一般人高贵了,怎么能不探求自己比一般人高贵的原因,以无愧于天地之心呢?曾子说:“读书人要有弘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孟子说:“生于广大天地间”,“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弘大的志向,是仁中最宽广的胸怀;坚毅的品质,是行路最需要的力量。开始施行仁义时,没有谁不是从自己的不安于一般人的做法的念头开始,坚守它不改变,探求知识,努力施行,以至于终其一生来追求,又从他自身开始,使之得到推行。没有不是从一个人独自施行无所畏惧开始,不断努力不停止,来渐渐推及到家国这么远大的目标。 ③所以说:“内心存仁,行事循义,有德行的人的事就齐备了。”然而想要心存仁义,一定要满心都是不害人的想法;想要行事循礼,一定要满心都是不非分占有的想法。不这样的话,最终不会免于成为那些辛勤早起,追求利益之徒,白天的所做作为,已经失去了他本来就有的良知罢了。揣测他的过失,只在于没有尽早学会辨识自己是否把握了仁义。 ④早早辨识仁义会如何?今天,感慨于民生艰难,内心为他们哀怜、感伤;见到人和事不好,极其憎恶其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常常在内心反省自己,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夸饰,不在背后隐蔽之处苟且松懈,人们了解他是这样,人们不了解他也是这样。当他处境艰难时,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友爱兄弟,熟习圣人之道来使人心端正。等到他有所行动,就用恻隐之心惩恶扬善,匡正国君安定国家,在困境中不丧失志向,在显达时不过分张扬。几乎不丧失责任重大、路途遥远的大义,然后不辜负于人的尊严和学识,堂堂正正处于天地之间。 ⑤从前之时,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的就是这样。我后悔自己开始不用尽心力去做,渐渐地衰老了,不能再做什么了。你一定要努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