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曾巩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2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矣B.哉C.乎D.欤
        2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
        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
        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23.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
        2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21.D
        22.C
        23.    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    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4.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25.这句话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启示我们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只有表里结合,才能正确评价、看待一个人。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注意原句后面是问号,表达的是疑问语气。
        A. 矣,一般用于陈述句中,表达陈述语气; 
        B. 哉,一般用于感叹句中,表达感叹语气;
        C. 乎,一般用于疑问和反问句中,表达疑问或反问语气;
        D. 欤,一般用于感叹或疑问句中,表达感叹或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乎”一般纯属有疑而问,语气直率而有力;“欤”重在征询,态度和婉。此句实际作者心中已有答案,因而表达征询的语气。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判断文本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分析错误,原文是“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应为写铭志的人不拒绝不写,又因为人情关系不能写主人的恶迹,于是铭志就不真实了。“拒绝”应为“不拒绝”。
        B. “……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分析错误,原文“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铭志的是否公正与真实,与写铭志的人是否合适,是否按照事实来写有关,与是否“会批评”无关。
        D. “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分析错误,原文“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意思是“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那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概括第一段的内容,需回到原文,前面是分析,后面是总结,因此抓住总结句概括即可,总结句是“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译为“所以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民间的读书人,没有谁不刻有铭志,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那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此段主要在论述“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 
        概括第二段的内容,抓住原文总领句“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和总结句“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主要是因为写铭志的人是有道德的人,他会拒绝为邪恶的人写铭志,这样能使铭志做到公正与真实。同时,写铭志的人必须是一个善于写文章的人,因为铭志有文采,所以会流传后世。总之,“积蓄道德而且善于写文章”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使铭志能够流传,所以此段论述的内容是“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参考译文:
        等到社会风气衰败的时候,做子孙的人,全都想褒赞显扬他们的先人,却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邪恶的人,(他的子孙)也都追求镌刻他的铭志,用来向后世夸耀。写铭志的人既不拒绝不写,又因为是墓主的子孙请托的,写墓主的恶迹,就在人的常情上是不能做的事,于是铭志就不公正和不真实,就不能足够用来在当代流行并且流传到后世。所以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民间的读书人,没有谁不刻有铭志,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那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最合适的人,能够完全做到公正和真实呢?不是积蓄道德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无法做到的。具有道德的人对于邪恶的人,就会不接受(请托)去为他写铭志,对于一般的人就能辩别这种情况。人们的行为,有内心善良但做出的事迹不对,有内心奸诈但外表善良,有言行恶迹互相差别很大但又不能确实指明,有实际比名声大,有名声比实际大。犹如任用人,不是积蓄道德的人,怎么能辩别对方不迷惑,评议对方不偏私?不迷惑不偏私,就能做到公正而且真实了。但如果他的文辞写得不精致,那么世上还是不流传的,由于这个原因又在于写铭志的人文章同时要写得好。所以说不是积蓄道德而且善于写文章的人是无法做到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相关文言文练习
        曾巩《阆州张侯庙记》曾巩《熙宁转对疏》
        曾巩《饮归亭记》《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
        曾巩《南轩记》(二)曾巩《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拟岘台记》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
        曾巩《论习》曾巩《说宫》
        曾巩《苏明允哀辞并序》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二)曾巩《尹公亭记》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曾巩《道山亭记》(二)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曾巩《请减五路城堡札子》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曾巩《南齐书目录序》《赠黎安二生序》《迂书》
        曾巩《筠州学记》(二)曾巩《送蔡元振序》
        曾巩《清心亭记》曾巩《思政堂记》
        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曾巩《瀛洲兴造记》
        曾巩《道山亭记》曾巩《张久中墓志铭》
        曾巩《广德湖记》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曾巩《宜黄县县学记》曾巩《秃秃记》
        《越州鉴湖图》序《陈公神道碑铭》
        曾巩《戚元鲁墓志铭》曾巩《刑赏论》
        曾巩《菜园院佛殿记》曾巩《醒心亭记》
        曾巩《南轩记》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曾巩《谢杜相公书》曾巩《筠州学记》
        曾巩《与孙司封书》曾巩《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曾巩《洪渥传》
        曾巩《邪正辨》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