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材料一
汉司马迁紬①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超然客公众号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
材料二
佑少尝读书,而性且蒙固,不达术数之艺,不好章句之学。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微诸人事,将施有政。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敌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
(《通典·序》)
注释:①䌷:连缀汇集。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自余治世A盛王有惨怛之爱B有忠利之C教或知人善任D恭俭勤畏E亦各得F圣贤之一体孟轲G所谓吾于《武成》H取二三策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推究,与《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中的“推”含义不同。
B.间,非议,责难,与《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的含义相同。
C.俾,让,使,与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的含义相同。
D.庶,几乎,将近,与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庶”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文体相同,均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介绍史书的内容,并阐释作序的意图。
B.材料一用“罔罗”“考之”等词概述《史记》创作情况,并用“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对其进行评价。
C.材料一中宋神宗引述荀子、孔子、孟子的话,用对比手法,褒赞文帝、宣帝和唐太宗,批评盛世君王的不作为。
D.材料二阐释了作者治国理政的观点,强调教化的作用,并指出丰衣足食为教化之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稽古英考③,留神戟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4分)
(2)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4分)
14.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简要概括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的原因?(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BDE
11.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的“间”为“暗中,秘密地”)
12. C(无“对比”手法;“批评盛世君王的不作为”于原文无据)
13.(1)考察父皇英宗往事,(他)留意于典籍,在日理万机之时,也不曾停止读书。(落实“稽”“万机”“未尝”等关键词语,保持语意通畅,共4分;补充:“若”放在句首,表示另提一事,可不译)
(2)制定礼仪以端正风俗,树立礼乐以平和社会的心态,这是古代圣王实现国家安定清平的基本法则。(落实“端”“和”“致治”等关键词语,保持语意通畅,共4分)超然客公众号
14.①可以借鉴圣人及治世盛王好的做法;②可以从国家颠危、乱贼贼子中汲取前车之鉴。(答出1点2分,两点3分,共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