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旧唐书·阳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也。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史,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乃无所不通。既而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闾里相讼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陕虢观察使李泌闻其名,荐为著作郎。德宗令长安县尉杨宁赍束帛而召之。寻迁谏议大夫。
        初,未至京,人皆曰:“阳城山人今为谏官,必能以死奉职”。人咸畏惮之。及至,诸谏官纷纭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而城与客日夜痛饮,人莫能窥其际,皆以虚名讥之。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城知其意,引之与坐,辄强以酒。客辞,城辄引自饮,客不能已,乃与城酬酢。客或时先醉仆席上,城或时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
        时德宗在位,多不假宰相权,而左右得以因缘用事。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诬谮时宰,毁诋大臣,陆贽等咸遭枉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疏,论延龄奸佞,贽无罪。德宗大怒,将加城罪。时顺宗在东宫,为城独开解之,城赖之获免。金吾将军张万福乃造城曰:“诸谏议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然德宗朝夕欲相延龄,城辄沮之,竟坐延龄事改国子司业。
        城既至国学,与诸生日笃。有薛约者,尝学于城,以言事得罪,徙连州。城与约饮酒诀别。德宗闻之,以城党罪人,出为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诣阙乞留,吏遮止之,疏不得上。
        在道州,以家人法待吏人,不以簿书介意。赋税不登,观察使数加诮让,遣判官督其赋,至州,怪城不出迎,以问州吏,吏曰:“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曰:“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判官不自安,辞去。
        顺宗即位,诏征之,而城已卒,士君子惜之。
        (节选自《旧唐书·阳城传》)
        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宗令长安县尉杨宁赍束帛而召之   赍:拿着
        B.引之与坐                         引:率领
        C.城辄沮之                        沮:同“阻”,阻止、阻挠
        D.怪城不出迎,                     怪:以……为奇怪
        3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求为集贤写书吏      为城独开解之
        B.无敢救者               有薛约者
        C.尝学于城              自囚于狱
        D.以言事得罪             以城党罪人
        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碎无不闻达  
        细碎的事情无不使(天子)知晓
        B.多不假宰相权  
        许多事不依靠宰相行使权力
        C.于是裴延龄以奸佞进用  
        在此时裴延龄用奸佞手段得到任用
        D.某奉命来候安否耳  
        某人奉命等候可否问安罢了
        3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推崇阳城为人,有了官司,也请他来裁决。
        B.在陆贽蒙冤时,阳城挺身而出,极力为其辩护。
        C.阳城与学生诀别,触怒顺宗,最终遭遇贬谪。
        D.因征收赋税不力,阳城数次遭到上司责备。
        40.将文中划曲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造城所居,将问其所以者。
        (2)判官大惊,驰入谒城于狱。
        41.简要概括阳城是怎样的人,并举例说明。

         
        答案:
        36.B
        37.B
        38.D
        39.C
        40.(1)有人到阳城家中,想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2)判官大惊,急忙到监狱中拜见阳城。
        41.(1)律己苦读,学问渊博。他于贫寒中坚持苦读,甚至昼夜不出房,经过六年,无所不通。(2)品德高尚,受人推崇。他的德行深受人们仰慕,从学者很多,甚至人们有官司也请求他裁决。(3)为人正直,坚持正义。陆贽遭受枉黜,他挺身而出为其辩护。(4)重情重义。和诸生感情深厚,学生薛约以言事获罪,被流放连州,阳城与其饮酒诀别。

        【分析】
        3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B.引之与坐:领着他入座。引,领着。
        故选B。
        3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动词,担任/介词,替。
        B.者:均为代词,指代“人”。
        C.于:介词,跟、向/介词,在。
        D.以:介词,因为/动词,认为。
        故选B。
        3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D.侯,问候。“某奉命来候安否耳”的意思应是:我是奉命来问候你是否平安罢了。
        故选D。
        3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触怒顺宗”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德宗闻之,以城党罪人,出为道州刺史”,所以触怒的应该是“德宗”。
        故选C。
        4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造,到……去;所居,家中;所以,……的原因。(2)驰,急忙;谒,拜见、谒见;驰入谒城于狱,状语后置句。
        4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依据“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史,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乃无所不通”可概括为:律己苦读,学问渊博。
        依据“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闾里相讼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可概括为:品德高尚,受人推崇。
        依据“陆贽等咸遭枉黜,无敢救者。城乃伏阁上疏,论延龄奸佞,贽无罪”可概括为:为人正直、坚持正义。
        依据“有薛约者,尝学于城,以言事得罪,徙连州。城与约饮酒诀别”可概括为:重情重义。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北平人。家庭贫寒不能得到书籍,于是请求担任集贤院的写书吏,窃取官家书籍来读,昼夜不出屋,经过六年苦读,于是没有什么不精通。之后隐居于中条山。远近的人仰慕他的德行,很多人跟随他学习。乡里有争执打官司的,不到官府去,都到阳城这里请求裁决。陕虢观察使李泌听说他的名声,推荐阳城担任著作郎。德宗让长安县尉拿着束帛征召他。不久升迁为谏议大夫。
        当初阳城未到京城,人们都说:“阳城山人如今担任谏官,一定能够以死尽职。”人们都害怕他。等到阳城到任后,诸谏官纷纷上奏进言,细碎之事无不上报天子,天子更觉厌烦痛苦。而阳城与客日夜痛饮,人们不能窥知他的深浅,都以徒有虚名来讥刺他。有人到阳城家中,想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阳城知道他的来意,领着他入座,就硬让他喝酒。客人推辞,阳城就举杯自饮,客人没有办法,于是和阳城互相敬酒。客人有时先醉卧在席上,阳城有时先醉卧在客人怀中,不能听到客人的话语。
        当时德宗在位,许多事不依靠宰相而行使权力,因而身边的人得以借机擅权。于是裴延龄用奸按手段得到进用,诬陷宰相,低毁大臣,陆贽遭到冤屈贬斥,没有谁敢救援他们。阳城于是伏阁上疏,认为裴延龄奸按,陆贽无罪。德宗大怒,想加罪给阳城当。时顺宗在东宫做太子,特别为阳城开脱,阳城依靠他得以免罪。金吾将军张万福拜见阳城说:“诸位谏议大夫能这样进谏,天下怎能不太平?”然而德宗从早到晚总想让装延龄担任宰相,阳城总是阻止这件事,最终因为装延龄的事改任国子司业。
        阳城到了国子学之后,与诸生感情一天天深厚。有个叫薛约的人,曾经跟随阳城学习,因为议论朝政而获罪,被流放连州。阳城和薛约饮酒诀别。德宗听说这个事,认为阳城结交罪人,让阳城离京担任道州刺史。太学生二百七十人向朝廷请求留下阳城,官吏拦截、阻止这件事,奏疏不能上达。
        阳城在道州,用管理家人的办法来对待官吏,不以文书薄册为意。赋税没有上交,观察使多次责备他,派遣判官督收赋税,到了道州,奇怪阳城没有出来迎接,就问州中官吏,官吏说:“我们的刺史听说判官来了,自以为有罪,把自己关在监狱,不敢出来”。判官大惊,急忙到监狱中拜见阳城,说:“使君有什么罪!我是奉命来问候你是否平安罢了。”判官心中不安,辞别离开了。
        顺宗即位,下诏征召他,而阳城已去世,士君子为他感到痛惜。 




        相关文言文练习
        《旧唐书·严武传》《旧唐书·阳峤传》
        《旧唐书·王勃传》《唐才子传·王勃传》《旧唐书·杨发传》
        《旧唐书·薛讷传》《旧唐书·许孟容传》
        《旧唐书·韩愈传》(四)《旧唐书·吐蕃传》
        《旧唐书·魏徵传》《旧唐书·姚思廉传》
        《容斋随笔》《旧唐书·张蕴古传》《旧唐书·温造传》
        《旧唐书·韦绶传》《旧唐书·李勉传》
        《旧唐书·桓彦范传》《旧唐书·李景俭传》
        《旧唐书·令狐彰传》《旧唐书·杜鸿渐传》
        《旧唐书·窦参传》《旧唐书·李祎传》
        《旧唐书·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旧唐书·颜杲卿传》(二)
        《旧唐书·齐映传》《旧唐书·姚瑞传》
        《旧唐书·王维传》(二)《旧唐书·于頔传》
        《旧唐书·李嗣业传》《旧唐书·唐临传》(二)
        《旧唐书·姜师度传》《旧唐书·崔知温传》
        《旧唐书·张濬传》《旧唐书·苏弁传》
        《旧唐书·诸遂良传》《旧唐书·毕諴传》
        《旧唐书·高适传》(二)《旧唐书·韩愈传》(三)
        《旧唐书·李芃传》(二)《旧唐书·白居易传》
        《旧唐书·魏玄同传》《旧唐书·魏征传》
        《旧唐书·颜籀传》《旧唐书·王雄诞传》
        《旧唐书·孔述睿传》《后汉书·李元素传》
        《旧唐书·苏世长传》《旧唐书·李尚隐传》
        《旧唐书·杨绾传》《旧唐书·罗艺传》
        《旧唐书·吴少诚传》《旧唐书·韩愈传》(二)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