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后汉书·桓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后汉书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能文章,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傳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衰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选自《后汉书·桓谭传》,有删改)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B.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C.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D.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仪,为中国古代后宫妃嫔的一种。昭仪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当时为仅次于皇后的位号,位同丞相,爵比诸侯,魏、晋至明均设置
        B.世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之为世祖。
        C.诏,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D.谶,指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也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谭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著有《新论》,但由于生活中作风随便,平易近人,不注重举止威严,所以常受排挤攻击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谦虚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想要与他结交之前,他曾上书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14.哀帝时期,桓谭如何帮助傅氏渡过劫难,保全了性命?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C

        11、.B    B项“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之为世祖”错,“世祖”是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一般是开国之君或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有的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12、A    A项,原因分析不当,原文“而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意思是“却喜欢诋毁那些平庸而迂腐的儒生,因此多次被人排挤攻击”,可知受排挤的原因是“喜欢诋毁那些平庸而迂腐的儒生”

        13、(1)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曲不正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士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之术求取主人欢心。(译出大意给1分;“无罪”正人”“求”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地位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指责非议,不如辞谢遣散门客,务必坚持谦虚谨慎,这是自我修养端正家风躲避灾祸的办法。(译出大意给1分;“多通”“贻致”“谢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提醒傅氏防备他人驱使的医巫和在外寻求的方术。(1分)②劝谏皇后的父亲遣散门客,谦虚谨慎。(2分)

         

        附参考译文

        桓谭字君山,是沛国相县人。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郎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作风随便,平易近人,不注重举止威严,却喜欢诋毁那些平庸而迂腐的儒生,因此多次被人排挤攻击。

        哀帝、平帝年间,(他的)职位没有超过郎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很友好。这时高安侯董贤受到宠幸,他的妹妹做了昭仪,皇后一天天被疏远,傅晏沉默寡言,很不得志。桓谭进言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黜,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而他的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会出现当年卫子夫那样的变故,能不担忧吗!”傅晏大惊,说:“你说得对,但是该怎么办呢?”桓谭说:“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曲不正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士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之术求取主人欢心。皇后年轻,很少经历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方术,这不可不防备。另外,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地位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指责非议,不如辞谢遣散门客,务必坚持谦虚谨慎,这是自我修养端正家风躲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府中常住的宾客,入官禀报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诚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暗中指使太医令真钦,让他寻求傅氏的罪过。于是朝廷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关在诏狱时一无所获,才释放了他,所以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马,听说桓谭的名声,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前上书给董贤,陈说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董贤没有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世祖即位,征召桓谭等待任命。后来大司空宋弘举荐桓谭,(桓谭被)授任议郎给事中,他就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利弊,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在于辅政大臣的作用,辅佐大臣贤明,才智杰出的人就会充满朝廷,而治理能合乎时务;辅佐大臣不贤明,议论就不合时宜,而举措多有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一。”奏章呈上后,皇上没有看。这时皇上正迷信谶语,常用来决定疑惑难明之事。皇上下诏令聚会商议灵台的位置,皇上对桓谭说:“我想用谶语来决定此事,怎么样?”桓谭沉默好久,说:“我不读谶书。”皇上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辩说谶书不是经典。皇上大怒道:“桓谭非议圣上无视国法,拉出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额头流血,很久才得以赦免。被调出京城做六安郡丞,他内心失意不乐,在赴任途中病死,时年七十多岁。

        起初,桓谭著书论述当代现行政事二十九篇,取名为《新论》,上书献给朝廷,世祖称赞此书。《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把它续写完成。元和年间,肃宗到东部巡行视察,到达沛国,派使者到桓谭墓上祭祀,乡里以之为荣。




        相关文言文练习
        《陈实与梁上君子》《后汉书·樊英传》(二)
        《后汉书·邓禹传》(三)《后汉书·宋均传》(二)
        《后汉书·王畅传》《后汉书·杜诗传》(二)
        《后汉书·孔奋传》(二)《后汉书·光武帝纪》(二)
        《后汉书·刘盆子传》《后汉书·孔融传》(二)
        《后汉书·袁绍传》《后汉书·耿恭传》(二)
        《后汉书·郑兴传》(二)《后汉书·桓荣传》(二)
        《后汉书·鲁恭传》(二)《后汉书·杨震传》(二)
        《后汉书·李固传》(二)《后汉书·赵岐传》
        《后汉书·种皓传》《后汉书·郭伋传》(二)
        《后汉书·李固传》《后汉书·宋均传》
        《后汉书·鲍永传》《后汉书·王允传》
        《后汉书·冯异传》(二)《后汉书·班超传》(二)
        《后汉书·阴兴传》(二)《后汉书·盖勋传》(二)
        《后汉书·杨厚传》《后汉书·郑兴传》
        《后汉书·寒朗传》《后汉书·崔寔传》(二)
        《后汉书·应劭传》《后汉书·寇恂传》(三)
        《后汉书·黄琉传》《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后汉书·陈俊传》《后汉书·黄琼传》(二)
        《后汉书·蔡邕传》(二)《后汉书·邓禹传》(二)
        《后汉书·杨震列传》(三)《后汉书·樊宏传》
        《后汉书·雷义传》《后汉书·董宣传》(二)
        《后汉书·公孙述传》《后汉书·范滂传》(二)
        《后汉书·陈藩传》《后汉书·赵咨传》
        《后汉书·张纯传》(二)《后汉书·王充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