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荫台记 袁中道
长安里居左有园,多老松。门内亘以清溪,修竹丛生水涯。过桥,槐一株,上参天,孙枝皆可为他山乔木。其余桃李枣栗之属,郁然茂盛。内有读书室三楹,昔两兄与予,同修业此处。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夏日无事,乃于溪之上,槐之下,筑一台。台为青槐所覆,日影不能至,因名之曰“清荫”,而招客以乐之。虽无奇峰大壑,而远冈近阜,郁郁然攒浓松而布绿竹,举凡风之自远来者,皆宛转穿于万松之中,其烈焰尽而后至此;而又和合于池上芰荷之气,故虽细而清冷芬馥。至日暮,著两重衣,乃可坐。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乃大呼客曰:“是亦不可以隐乎!” (1)用斜线“/”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两 兄 相 继 进 士 举 家 皆 入 城 市 而 予 独 居 此。 (2)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其余桃李枣栗之属______ ②因名之曰“清荫”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 (4)根据划线句,对清荫台虽“夏日”而“清冷”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清荫台被青槐覆盖,太阳照射不到。 B.清荫台位于奇峰大壑之中,群山围绕。 C.清荫台四周遍布浓松绿竹。 D.远处吹来的风,热度被万松过滤变得清冷。 (5)“亭台楼阁”的意象,是古代散文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亭台楼阁记”已成为古代散文中的一类文体。请从写作意图角度评析《清荫台记》,说说这类文体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两个弟兄相继考中官,都搬到大城市里去了,只剩我独自居住在这里。所以本句可断句为: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还有桃树、李树、枣树、栗树等等这类的。属:类。 ②句意为:于是起名清荫台。名:命名。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的重点词有:观,看;戏,嬉戏;意,心情;益,更加。句意为:低头(可以)看到鱼儿(在水里)嬉戏,抬头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我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了。 (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ACD.正确; B.有误,原文表述的是“虽无奇峰大壑,而远冈近阜,郁郁然攒浓松而布绿竹”,即清荫台并不位于奇峰大壑之中。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体知识特点。“记”是古代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散文体裁,可以记事,亦可议论,可以通过记事、记物、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本文记叙了筑台缘由,描写清荫台以及周围景色,抒发作者陶醉于清幽环境中的闲适愉悦,表达了自己不入流俗、追求隐逸的人生理想。所以这类“亭台楼阁记”一般通过叙写建造缘由,写景状物,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理想志趣。 答案: (1)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 (2)①类;②命名。 (3)低头(可以)看到鱼儿(在水里)嬉戏,抬头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我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了。 (4)B (5)《清荫台记》记叙筑台缘由,描写清荫台以及周围景色,抒发作者陶醉于清幽环境中的闲适愉悦,表达了自己不入流俗、追求隐逸的人生理想。“亭台楼阁记”一般通过叙写建造缘由,写景状物,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理想志趣。
译文:
长安里的左边有一个花园,有很多古老的松树,里面有一条小溪,水边是茂盛的竹林,过了桥,有一颗槐树,上面顶着天,边上的树枝都和其他地方的圆木差不多,还有桃树、李树、枣树、栗树等等这类的,都是非常茂盛。里面有三间读书的屋子,以前我和两个弟兄,在这里学习,两个弟兄相继考中官,都搬到大城市里去了,只剩我独自居住在这里。夏天没有什么事,便在小溪的上面,槐树的下面,筑起一个亭台,亭台被槐树遮盖,阳光照不进来,于是起名:清荫台,用来招待朋友来玩乐。虽然没有险奇的山峰沟壑,但远山近山很有层次,老松树和绿色的竹子浓郁茂盛,但凡来这里远处的朋友,都辗转穿梭于松林之中,等到毒辣的太阳不热了便到亭台这边来,再附和着河池上的莲荷的味道,虽然不多,但清冷芬芳,到太阳落山了,须多穿几件衣服,才能坐下来,低头看鱼儿的嬉戏,抬头听鸟儿的声音,我越来越来心里高兴,于是大声对朋友说:这里不可以隐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