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狱中上梁王书》《论治道疏》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征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之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于天下,而为燕尾生。苏秦相燕,燕人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主臣二人,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昔者司马喜髌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沈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阿偏之辞哉?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说于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复就于天下。何则?欲善无厌也。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材料二
        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愚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实同鱼水。若君为尧舜,则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能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此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焉?
        (节选自魏征《论治道疏》)
        【注】①駃(jué)騠(tí):良马名。②《狱中上梁王书》是西汉文学家邹阳下狱后给梁孝王写的一封书信。梁王,即梁孝王刘武,文帝窦皇后的幼子,汉景帝的同母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此虽下之A立忠B未能明C著D亦由上怀E不信F待之过G薄之所致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指信任。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中的“信”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恶,指说坏话。与《屈原列传》“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的“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捐,是舍弃的意思。这与“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中“捐”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诚,指的确、确实意思,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中“诚”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阳以樊於期为例来阐释“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原因:君臣之间能否推心置腹、深信不疑。
        B.邹阳认为即使凭孔子、墨子的辩才,仍旧一个被放逐,一个被囚禁,是君主偏听不明所造成的。
        C.圣明的君主因其心地仁慈,情意深厚,真诚对待人,就会善待仇敌,并且实施善政才会永不满足。
        D.魏征认为君臣之间的默契要如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需要国君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并且以礼待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2)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14.梁王读罢邹阳的上书,深受感动,就释放了邹阳,拜为上宾。你认为是哪一句话打动了梁王?为什么?(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
        11.D(“诚”文中表假设)
        12.C(前后不合逻辑)
        13.(1)不被世人容忍,却坚守道义,不随便取用眼前的利益,不在朝廷结党营私,来改变国君的心意。
        (2)晋文公亲近自己的仇人,在诸侯中成为强大霸主;齐桓公任用自己的仇人,从而匡正天下。
        14.示例一:主臣二人,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梁王自视明君,也期盼忠臣相伴,直击梁王心中所意。
        示例二:或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梁王渴望建立霸主业绩,明君自居,直击梁王心中所想。
        (选出句子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谚语说:“有的人相处到老仍然像新交的朋友,有的人在路上相遇就像老朋友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相知和不相知的缘故。因此从前樊於期由秦逃亡到燕国,把自己的头借给荆轲去成就燕太子丹刺秦王的计划;王奢离开齐国逃亡到魏国,在城头自杀使齐军撤退以保全魏国。那王奢、樊於期和齐、秦两国国君不是新交,而同燕、魏两国国君也不是旧交,他们之所以离开齐、秦而为燕、魏两国国君效死,是因为燕、魏两国国君的行动符合他们的志向,他们仰慕道义之心是无比深厚的。因此苏秦不被天下信任,但却是燕王最信得过的人。苏秦担任燕国相国,燕国有人在燕王面前说苏秦的坏话,燕王对此人按剑发怒,同时杀死名马给苏秦食用。国君和大臣,彼此之间能够做到推心置腹、深信不疑,难道会因为听到流言蜚语而动摇吗?
        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到臏刑,最终在中山国做了国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肋骨、牙齿,最终被秦国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相信必定能实现自己的谋略,抛弃朋党的勾当,处于孤独的地位,因此不能免遭嫉妒之人的中伤。因此,申徒狄投河自杀,徐衍背石投海。不被世人容忍,却坚守道义,不随便取用眼前的利益,不在朝廷结党营私,来改變国君的心意。从前鲁国国君听信季孙的话而驱逐了孔子,宋国国君听信子罕的计策囚禁了墨翟。凭孔子、墨子的辩才,都不能免于讒谀之言的危害,使得魯、宋两国发生危乱。这是什么原因呢?众多小人的谗言足以熔化金属,毁谤的言论积聚多了也能杀人。因此,秦国任用戎人由余而称霸中原,齐国任用越人蒙而使齐威王、宣王两代富强起来。这两个国家,难道拘泥于流俗,牵累于世风,受制于阿谀偏激的言论吗?如今国君果真能按齐、秦之道处理事情,不要像宋、魯国君那样偏听偏信,那么五霸的威名不值得称道,三王的功业也容易达到了。
        所以圣明的君主清醒地认识这些道理,能摒弃子之的野心,能不赏识田常的贤能;封赏比幹的后代,修整孕妇的坟墓,他們的功业就能遍及整个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自己的善政。晋文公亲近自己的仇人,在诸侯中成为强大霸主;齐桓公任用自己的仇人,从而匡正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心地仁慈,情意深厚,真诚对待人,这是不能够用虚假的言辞来代替的。
        材料二: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態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尚且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變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變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的忠心不够鲜明显著,也是由国君心怀不信任、对待下属过于刻薄导致的。这怎么谈得上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呢?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呢?
         
         



        相关文言文练习
        《曹绍夔捉“怪”》《尹师鲁墓志铭》
        柳宗元《愚溪对》《清史稿·冯子材传》
        《史记·黄帝本纪》《记盗》
        《农夫耕田》《汉书·龚胜传》
        《何岳得金不昧》《晋书·潘岳传》
        《子罕说宝》《鹦鹉救火》
        《北齐书·段韶传》《郑人逃暑》
        《明史·牟俸传》《三国志·法正传》
        《太平广记·器量一》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传》《魏书·高允传》
        《晋书·刘伶传》《清史稿·曹锡宝传》
        《避性畏热》《宋史·钱若水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