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清史稿·伊秉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史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伊秉绶,字墨卿,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嘉庆三年,出为广东惠州知府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陆丰巨猾肆劫勒赎,秉绶方略,缚其渠七人戮之。六年,归善陈亚本将为乱,提督孙全谋不兵,秉绶乃遣役七十余人夜捣其巢,擒亚本。未几,博罗陈烂屐起事,请兵,提督复沮之,予三百人。秉绶复曰:“侦虚实,则三四人足矣。如用兵,以寡敌众,事耳。”提督不听,令游击郑文照率三百人往,孑身跳归,乱遂成。
        【注】①练:熟练 ②陆丰:与后文的归善、博罗均为当时惠州下辖县名 ③渠:代词,指代“陆丰肆劫勒索的巨猾”,与“其”构成代词连用 ④ 沮:阻止 ⑤偾:败坏,搞糟。
        (节选自《清史稿·伊秉绶传》)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出为广东惠州知府/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
        B.出为广东惠州知府/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
        C.出为广东惠州/知府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
        D.出为广东惠州/知府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偾事耳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有羡鱼情
         
        (1) :白白地
         秉绶方略
        根据成语推断词义
         想方
         
        (2) :制定
         提督孙全谋不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发:①派遣。②花开。③发放。
         
        (3) :①派遣
         
        8.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3分)
        上级官员多次把重大案件委派给他,他(处理时对涉案人员)多加体恤。(屡:多次,屡次,数次;狱:案件;矜恤:体恤)
        (2)秉绶乃遣役七十余人夜捣其巢,擒亚本。(3分)
        伊秉绶就派遣仆役七十多人趁夜捣毁叛乱者的巢穴,俘虏了陈亚本。(乃:于是、就;遣:派遣;夜:在夜里、趁夜)

        9.链接材料为伊秉绶书法作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清心”的两点表现。(4分)
         
        (伊秉绶书法)
         参考答案】“清心”体现在他爱民如子,他“问民疾苦,裁汰陋规”;“清心”体现在他廉洁奉公,他行法“不避豪右”,得到上级的赏识担重任——“大吏屡以重狱委之”;“清心”表现在他坚守本心,对“陈烂屐起事”,虽被“提督复沮之”,但仍坚持进言。
        评分标准:答对两点即得满分
        文意参考伊秉绶,字墨卿,福建宁化人。考中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予刑部主事的职务,改任员外郎。嘉庆三年,外放担任广东惠州知府,关心民间疾苦,裁并撤销官场的陈规陋习,执行法律不回避豪门富户,因为他原来就对刑事法律很熟悉,上级官员多次以重大案件委派给他,他(处理时对涉案人员)多加体恤。陆丰有一个大型犯罪团伙,肆无忌惮抢劫人质来勒索赎金,伊秉绶制定方法计谋,捕获其中的首脑七人处决了。嘉庆六年,归善人陈亚本将要叛乱时,提督孙全谋不愿出兵弹压,伊秉绶就派遣仆役七十多人趁夜捣毁叛乱者的巢穴,俘虏了陈亚本。没过多久,博罗的陈烂屐造反,伊秉绶请求出兵,提督又阻止了他。伊秉绶争论道:"咱们出兵 越晚,地方百姓受到的摧残越严重。"提督无奈之下,才发兵三百。伊秉绶 又说:"侦查敌方虚实,有三四个人就足够了。但要是派兵弹压,以少敌众,白白误事呀。"提督不听,命令游击郑文照率领三百人前去,果然大败、独 自一人逃回来,叛乱于是不可收拾。
         



        相关文言文练习
        《清史稿·朱之弼传》(二)《清史稿·福敏传》
        《清史稿·额亦都传》《清史稿·陈瑸传》
        《花连布传》《清史稿·靳辅传》(二)
        《清史稿·左观澜传》《清史稿·赵申乔传》
        《清史稿·李世杰传》《清史稿·张鹏翮传》
        《清史稿·岳起传》《清史稿·李森先传》
        《清史稿·杨文乾传》(二)《清史稿·杨文乾传》
        《清史稿·张廷玉传》《清史稿·蓝理传》
        《清史稿·毕沅传》《清史稿·于成龙传》
        《清史稿·朱珪传》《清史稿·郑燮传》
        《清史稿·靳辅传》《清史稿·朱之弼传》
        《清史稿·阿桂传》《清史稿·李长庚传》(二)
        《清史稿·冯光熊传》《清史稿·李卫传》
        《清史稿·豪格传》《清史稿·顾炎武传》
        《清史稿·裘曰修传》《清史稿·李鸿章传》(二)
        《清史稿·李奕畴传》《清史稿·沈近思传》
        《清史稿·丁日昌传》《清史稿·白镕传》
        《清史稿·张存仁传》《清史稿·侯方域传》
        《清史稿·施琅传》(二)《清史稿·朱轼传》
        《清史稿·王弘祚传》《清史稿·阎若璩传》
        《清史稿·赵廷臣传》《清史稿·高士奇传》
        《清史稿·曾国藩传》《清史稿·童华传》(二)
        《清史稿·谢济世传》《清史稿·缪遜传》
        《清史稿·宋必达传》《清史稿·马如龙传》
        《清史稿·向荣传》《清史稿·吴琠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