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①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果劝。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胜有功。
(节选自《战国策·秦取楚汉中》)
材料二:
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也;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虽桀为主,不肯诎半辞以下其敌。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尧为主,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自此观之,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于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二者,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今欲驱其众民,与之孝子忠臣之所难,臣以为非劫以刑而驱以赏莫可。而今夫世俗治者,莫不释法度而任辩慧,后功力而进仁义,民故不务耕战。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里、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贯也。且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其民之欲为之?非。如学之,所以避害。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
(节选自《商君书·慎法》)
【注】①三国:指齐、韩、魏三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楚疑A于秦之B未必救己也C而今D三国之辞去E则楚之应之也F必劝G是楚与三国H谋出I秦兵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文中指带领,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引”意思不同。
B.疾,快速,与《屈原列传》中“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的“疾”意思不同。
C.善,文中指好,与《苏武传》中“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的“善”意思不同。
D.毕,文中指完成,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毕”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后,又在蓝田大败楚军,韩国、魏国趁机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后来齐国、韩国、魏国又想要合谋攻打楚国。
B.有人建议薛公派使者游说楚王,如果楚国一起攻打秦国,不仅可以夺回蓝田这一失地,还能得到更多的土地。
C.如果拥有千辆战车或万辆战车,桀就不会屈服而对敌国说软话;如果没有对外作战、对内防守的能力,尧也不得不低姿态和敌国讲和。
D.材料二认为,通过刑罚强迫、赏赐诱惑可以让孝子做到尽力为父做事、忠臣尽力为君主做事,这样孝子忠臣一心,国家才不会有战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
(2)且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其民之欲为之?非。
14.材料二认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需要用什么方法增强核心竞争力?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 CEG(每处1分,共3分。多涂不给分。) 【解析】“秦之未必救己也”做“疑”的宾语,语意完整,故 A 处、B处不断开,C 处需要断开。“而今”是“三国之辞去”的时间状语,语意完整,故D处不断开,E处需要断开。“也”是句中停顿,“则楚之应之也必劝”语意完整,故 F 处不断开,G 处需要断开。“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主谓宾完整,故H 处、I处都不需要断开。
11.(3分)D 【解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毕”是全、都的意思。
12.(3分)D 【解析】“这样孝子忠臣一心,国家才不会有战事”错,曲解文意,国家有战事的原因有很多,孝子忠臣一心不是充要条件。
13.(1)在这两点上实力是根本,但国君却不能尽力,为什么呢?(“本”“莫”“致”各1分,句意1 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况且古代帝王能让他的百姓踩刀刃,冒飞箭和飞石。他的百姓想做这些吗?不是。(“蹈”“被”“为”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第一问:充足的粮食、精良的士兵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第二问:统治者要注重法度,看重功劳实力,鼓励百姓努力耕战。(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夺取楚国的汉中之后,又与楚军在蓝田交战,大败了楚军。韩、魏两国听到楚国陷入困境,就向南面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王领着军队失败而归。后来齐、韩、魏三国又合谋进攻楚国,唯恐秦兵救助楚国,有人建议薛公:“可以先派使者告诉楚王说:‘现在三国的军队准备离开楚国,如果楚国能够响应我们共同攻打秦国,即使是蓝田,难道难以得到吗?更何况楚国从前失去的土地?’楚国怀疑秦国未必肯救助自己,如今又听说三国退兵攻秦,那么楚国的响应必定会更加卖力,这就造成楚国想和三国谋划进攻秦国的局面了。若是秦国知道了这件事情,必定不肯救助它。这样三国再反过来加紧进攻楚国,楚国一定要到秦国去告急;秦国就越发不敢出兵,这就是我们离间秦国攻打楚国之计,此次出兵必建大功。”
薛公说:“好。”于是就派出特使出使楚国,楚国果然极力响应。到这时三国才合力攻打楚国,楚国真的向秦国告急,秦国自然不敢出兵。结果三国大胜,战果辉煌。
材料二:
有千辆战车能够用来保家卫国,自然能够存活;有万辆战车能够用来征战,自然能够完好;即使桀为君主,也不肯向敌人说半句软话。对外不能作战,对内不能防守,即使尧为君主,也不能以不臣服的态度与所谓比不上自己国家的国家讲和。由此可见,国家之所以被重视,君主之所以被尊重,是因为有实力。在这两点上实力是根本,但国君却不能尽力,为什么呢?让百姓感到痛苦的无非是耕种,使他们危险的无非是战争。有了这两种情况,孝子不能尽力为父做事,忠臣不能尽力为君主做事。现在想驱使百姓,让他们做孝子忠臣都难以做到的事情,我认为除非用刑罚来强迫、用赏赐来驱使不可。现在世俗的统治者,没有不放弃法度而任用善辩机智的人,功劳实力靠后而仁义靠前,所以百姓不努力农耕与战争。百姓不能集中力量从事耕种,国内就会缺少粮食;不集中力量作战,对外兵力就弱。国内粮食短缺,对外兵力衰弱,即使有万里疆域、百万兵甲,和一个人独自立于平原一样。况且古代帝王能让他的百姓踩刀刃,冒飞箭和飞石。他的百姓想做这些吗?不是。不如教他们这样,从而免于刑罚。所以我们教令:百姓想追求利益,不耕田就得不到;想避免刑罚,不去作战就不能免除。国内的人民没有不先致力于农耕与战争,然后才得到他们的安乐的。所以田地少而粮食多,人民少而兵力强。能在国内做到这两点,那么就成就王道霸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