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二)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①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②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选自韩愈《送董邵南③游河北序》)
注:①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②屠狗者,泛指隐于市廛(chán)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③董邵南,少能读书,有孝行,举进士屡不得志,去游河北。河北自天宝后不禀朝廷命令,在当时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B.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C.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D.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 遗:给予,赠予
B.既得之于心矣 既:已经
C.董生勉乎哉 勉:努力
D.为我谢曰 谢:道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①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②爪牙之利
B.其:①患为笑于里之人 ②不拘于时
C.而:①出而仕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于:①出乎其性者哉 ②其皆出于此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两篇选文都是赠序。
B.补,补充官职空缺。类似的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调”“转”“徙”等。
C.君,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统称,也可以是妻称父或青年女子称恋人,在文中“苏君”“望诸君”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这里是指兵部主管考试的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通过写信,将黎生和安生两个年轻人推荐给了曾巩。只见他们的文章,未曾谋面,曾巩就对他们的才华大加赞赏。
B.同乡讥笑黎生和安生,是由于他们的文章不接近世俗。曾巩认为这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而已,没有人比他自己更严重的。
C.韩愈同情董邵南仕途不遇,但对于董前去割据的藩镇之地,他也说“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暗示现在燕赵之地的风气与古时不同了,委婉地表达不赞同其前往的观点。
D.韩愈委托董邵南凭吊乐毅之墓,并去看看集市上的“屠狗者”,目的是告诉董邵南要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揭示了文章主旨。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
9.B
10.D
11.B
12.D
13.A
14.(1)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他人,难道只停留在(被)讥笑上吗?
(2)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则其患若此”中“则”是对前文的推论,在前面断开,排除AC。
“合乎世”“同乎俗”指符合世俗,随同世俗,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谢”在这里翻译为“告诉”。句意为替我告诉他。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用法不同。
B.于都是表被动,被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C.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意义不同。
D.代词,他;副词,表推测,大概,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D.“这里是指兵部主管考试的官”错误。有司是礼部主管考试的官员,不是兵部。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原文“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辱以顾余”,屈尊来拜访我,可知A项中“只见他们的文章,未曾谋面”的表述有误。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若”,像;“使”,假使,假如;“庸讵”,岂,难道,怎么。
(2)“则”,就;“位卑”“官盛”,地位低,官职高,省略了“以……为师”,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赠黎安二生序》翻译
赵郡苏轼,是我同年中考的朋友。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屈尊来拜访我。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照应,气势奔放,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好似没有尽头。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补缺江陵府的司法参军,即将远行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我说:“我知道你,已经在内心深处留下你的印象了,还需要在形式上用语言加以表达吗?” 黎生说:“我和安生都学习这种骈文,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现在请求您赠言,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看法。”我听了这些话,连自己都克制不住笑了。
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知道符合世俗;只知道记住圣贤之道,却不知道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还有比我更严重的吗?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这不过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担忧同乡讥笑。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他人,哪里还只是被讥笑?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那么这样,必定能够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
于是,我书写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并给苏君看看,认为我们的话怎么样呢?
《送董邵南③游河北序》翻译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