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灵壁张氏园亭记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家灵壁          家:俺家          B、岸谷隐然          隐: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      冲:行驶          D、则跬步市朝之上    跬步:行走出入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深可以隐/其孰能讥之乎         B、以与其子孙游/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取山之怪石/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1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4分)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3分)
        20、用斜线“/”给下面的一段文字断句。(3分)
        使 其 子 孙 开 门 而 出 仕 则 跬 步 市 朝 之 上 闭 门 而 归 隐 则 俯 仰 山 林 之 下 于 以 养 生治 性 行 义 求 志 无 适 而 不 可

         

        答案:

        16、C(冲:要冲,交通要道)
        17、C(C 项,结构助词,的。A 项,代词,代指买壁张氏园;副词,表反诘,难道。B 项,
        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并列;D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18、D(“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
        终老”有误,从原文“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佳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可以看出,
        作者对张氏子孙的出仕与隐退都是赞赏的,题中只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因此属于以偏概全的
        错误)
        19、(1)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
        (2)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
        20、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 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答谢民师书》(二)
        苏轼《范增论》(二)苏轼《问养生》
        苏轼《贾谊论》(二)苏轼《书上元夜游》
        苏轼《留侯论》(二)苏轼《谏买浙灯状》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二)苏轼《与王定国书》
        《北人学没》《屈到嗜芰》《屈到嗜芰论》
        《猪肉颂》《缹猪肉法》苏轼《凌虚台记》(二)
        《论书》两则苏轼《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寻春》(二)
        苏轼《论范蠡》苏轼《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苏轼《魏武帝论》苏轼《与章子厚书》
        《与王庠书》《又答王庠书》苏轼《天石砚铭》
        苏轼《宋襄公论》《贾谊论》《贾谊不至公卿论》
        苏轼《喜雨亭记》(三)苏轼《贾谊论》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滟滪堆赋(并序)》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江瑶柱传》
        苏轼《喜雨亭记》(二)苏轼《喜雨亭记》
        苏轼《前赤壁赋》(二)苏轼《日喻》(二)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二)苏轼《记过合浦》
        苏轼《教战守策》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庄子祠堂记》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
        苏轼《游兰溪》苏轼《论范增》
        苏轼《韩非论》苏轼《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记游松风亭》苏轼《答谢民师书》
        苏轼《决壅蔽》苏轼《上韩枢密书》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