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碑仆道 仆:倒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 观察、看 8. 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独其为文犹可识 B.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 其文漫灭 9.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 常在于险远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0. 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11.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 阳: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D.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12.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 B. 第二段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文章重在记游,并且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C. 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写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 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答 7. D 8. C 9. B 10. A 11. B 12. B 13. (1)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