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①,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②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③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④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⑤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⑥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⑦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注】①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②同年:封建时代同一年中举或同一年登进士第的互相称同年。③扳(pān)留:挽留。扳,通“攀”。④增重:增荣。⑤尸祝:古代掌管祭祀的人。此处活用为动词,祭祀。浮图:指寺院。老子之宫:指道观。⑥惓惓(quánquán):同“拳拳”,诚挚,这里指思念不忘。⑦韩魏公:即韩琦。北宋名相,曾在黄州居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郡治所,分境而治。治:管理 |
B.而君亦不忍于其民。忍:舍得 |
C.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宜:便宜 |
D.亦被其殃而有辱也。被:遭受。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尚有西子之遗迹/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
B.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C.君于吴之山川/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
D.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小题3】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
B.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I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
C.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
D.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五分) (1)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4分) (2)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4分) (3)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①七十二峰沉浸在湖中,则是国内的奇特景观。 ②如知县确实是贤明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其恩泽而有光彩。 ③贤明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独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些当地人。
解析【小题1】宜:应该。 【小题1】B项,连词,“因为”/介词,“通过”;A项,助词“的”;C项,介词,对;D项,转折连词,“却”。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要根据文意断句。“矣”是句末语气词。 【小题1】①“沉浸其间”l分,判断句1分,“海内”l分,句意通顺l分②“诚”1分,“被”1分,“也”表判断l分,语句通顺l分③“于”1分,“所至”l分,“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1分,“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些当地人”l分 【参考译文】吴县和长洲,都在苏州府境内,分别管理自己的地区。而苏州府西边的群山都在吴县。其中最高的有穹窿山、阳山、邓尉山、西脊山和铜井山;而灵岩山是吴国的故宫所在地,还留存着有关西施的古迹。像虎丘、剑池及天平山、尚方山、支硎山,都是优美之处;而太湖水势浩荡,有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在湖中,则是国内的奇特景现。 我的同榜登科的朋友魏用晦君任吴县知县,还没到三年,就因为成绩列入优等而被调任给事中之职。魏君做知县时对百娃有恩惠,百姓挽留他而未能如愿;魏君也舍不得他的百姓。因此有一位热心人画了《吴山图》赠给他。 知县对百姓来讲确实很重要。如知县确实是贤明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受其恩泽而有光彩;如知县确实是昏庸的,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遭受其祸害而沾受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是增加光彩了。将来我们吴县百姓在山里找一处风景优美的佛寺、道观上香祝祷他,这当然是应该的;可是魏君既然已经离开吴县了,为什么还对吴县的山川念念不忘呢? 过去苏东坡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却还想念它没有忘记,甚至写了思念黄州的诗,苏东坡替黄州人把他的诗刻在石上。这使我领悟到:贤明的人对他所到过的地方,不独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些当地人。 魏君至今已离开吴县三年了。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厅,拿出《吴山图》来边观赏边发出吁叹,因而让我为它写篇记。啊!魏君对我们吴县有这般深厚的感情,我们吴县人又怎么能忘掉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