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枷、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粳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以旦暮从事于田野。”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
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猕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辞”意思是“推辞”,与《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中的“辞”含义不同。
B.“比”意思是“等到”,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相同。
C.“弟”意思是“弟弟”,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
D.“从事”意思是“劳作”,现在一般指干某项事业,二者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被齐桓公任用源于鲍叔的举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派人从鲁国请回管仲,并亲自到郊外迎接。
B.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可以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C.管仲认为如果齐国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这样,齐桓公就不能实现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
D.同一个伍的人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面对战争,大家齐力防守,英勇作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2)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14.《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请结合文本概述管仲是如何帮助齐桓公的。(3分)
答案:
10.A【解析】原句意思是: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圣王之治天下也”,谓宾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C项;“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依据句式判断,排除D项。故选A。
11.C【解析】文中的“弟”,同“悌”,尊敬兄长,二者含义不同。故选C。
12. C【解析】 “不能实现”错误,由原文“则难以速得志矣”可知,不是不能实现,而是难以很快实现。故选C。
13.(1)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
( “……也”,判断句;“若”意思是“如果”;“其……乎”,表推测语气,译为“大概……”。三个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
( “此士三万”定语后置,译为“三万名这样的兵士”;“诛”,诛杀,讨伐;“莫之能御”,宾语前置。三处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立足实际,让士、农、工、商各居其所,各就其业;②整修法令,然后让百姓繁衍生息,救济贫困,尊重百姓,使国家安定;③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每点1分,共3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大概只有管仲了。”桓公派人到鲁国请管仲,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政。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
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
“让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闲时父辈之间谈论礼义,子侄辈之间谈论孝道,侍奉国君的人谈论恪尽职守,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让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产品需要,辨别质量的优劣,衡量器材的用处,选用合适的材料。从早到晚做这些事,使产品适用于四方,用这些来教诲子弟,互相谈论工作,互相交流技艺,互相展示成果。让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熟悉本地的货源,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来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让那些农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节的农事,根据不同的农事准备耒、耜、耞、镰等农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种季节,要深翻土壤,抓紧耙土复种,以等待春雨;春雨过后,就带着锄头等农具从早到晚在田里劳作。”
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好的依次采用;然后繁衍人口,救济贫困,尊重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修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您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您若想快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好。”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率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部教令告成,军令就不得再变。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同享酒肉,死丧时大家同样受到抚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交游。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拼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