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石钟山记》《石钟洞叙》《观物内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洞,滨江倚湖。冬,潮落则门出焉。透漏玲珑,莫可言状。蜿蜒行,屴崱如龙。枯蛤满峭壁,俨然鳞甲,左右旁通,上下数叠,曲折宽敞,可容千人。最上层,烛而登,平坦温暖,老蝠如扇。石峡有子洞,蛇而入,复广,三人可坐。“丹房”二字题于壁。旁岐多小诗,均新奇可喜。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又如“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等句。大约皆曩时游人狡狯之作。墨色黯淡,惜无年代可考。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而上钟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而不以声论。苏子所谓窾坎镗鞳,噌吰如乐作者,乃过其门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彭玉麟《石钟洞叙》)
        材料三: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节选自邵雍《观物内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钟A覆地B而上C钟山亦中多空D洞E且山势上F锐下宽G宜以形H论而不以声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意思是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不相同。
        B.不余欺,没有欺骗我,与《项脊轩志》的“从余问古事”,两者结构相同。
        C.蛇,像蛇一样,与《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的“蛇”词义用法均相同。
        D.异,不同,与《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异”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院僧人让小童拿着斧头敲打石头而发出声音,以此证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但苏轼并不认同这一看法,觉得可笑。
        B.石钟洞位于江边,江水位降低时,洞门便会出现,洞内曲折,上下数层,可容纳千人,最上层平坦得像打开的扇子。
        C.彭玉麟大胆推测,题写在石钟洞壁上那些新颖奇妙、令人喜爱的小诗,可能是曾经到过此地的游人留下的游戏之作。
        D.有人提出天地之外别有天地的观点,邵雍对此不置可否,他认为圣人也未必知道,自己口中所言也未必是真正所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2)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
        14.邵雍表达了反对“妄知”“妄言”的观点。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苏轼和彭玉麟有哪些具体行动体现了邵雍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BEG 11.B    12.B    13.(1)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
        (2)既然心里尚且不能知道,口中又怎么能说出来呢? 14.(1)苏轼坐船进入断壁下,亲眼看到水流涌进石穴和缝隙,亲耳听到风浪激荡其中发出钟声。他亲自前往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2)彭玉麟先观察石钟山洞穴的外部情况,然后他进入洞内,对其自然景观和游人题字深入考察,还看到整座石钟山是空的,像钟倒扣在地上,由此认为石钟山是以形状,而不以声音来命名,最后根据苏轼听到的“窾坎镗鞳,噌吰如乐”的声音,指出苏轼只经过洞门而未进入洞室内。
        二人都不相信前人的论断,都亲自去实地考察,体现了邵雍反对“妄知”“妄言”的观点。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像钟倒扣在地上,而钟山内部也多空洞,且山势上尖下宽,似乎应该以形状来论,而不以声音来论。
        “钟”作主语,“覆地”作谓语,主谓语齐全,应在B处断开;
        “钟山”作主语,“多空洞”作谓语,应在E处断开;
        “山势”作主语,“上锐下宽”作谓语,应在G处断开;
        故应在BE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到;/出嫁。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娘家。
        B.错误。“不余欺”是宾语前置句;/“从余问古事”是一般陈述句,不是倒装句。句意: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向我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
        C.正确。都是名词做状语,像蛇一样。句意:石峡中有子洞,像蛇一样蜿蜒进入。/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
        D.正确。句意:那里万物与这个天地的万物不同。/(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攻和守的形势就变了。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最上层平坦得像打开的扇子”错,原文是“最上层,烛而登,平坦温暖,老蝠如扇。”可见,是老蝙蝠像扇子一样挂在上面,而不是说最上层像打开的扇子。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中流”,挡在水流的中央;“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
        (2)“既”,既然;“尚”,尚且;“恶”,怎么。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石钟山记》中“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分析,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苏轼进行了失地考察。他在“暮夜月明”时坐船进入断壁下,亲眼看到水流涌进石穴和缝隙,亲耳听到风浪激荡其中发出钟声。苏轼不是仅仅依赖于传说或他人的说法,而是亲自前往石钟山,通过自己的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来验证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石钟洞叙》中“洞,滨江倚湖。冬,潮落则门出焉。透漏玲珑,莫可言状。蜿蜒行,屴崱如龙。枯蛤满峭壁,俨然鳞甲,左右旁通,上下数叠,曲折宽敞,可容千人。最上层,烛而登,平坦温暖,老蝠如扇。石峡有子洞,蛇而入,复广,三人可坐。‘丹房’二字题于壁……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而上钟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而不以声论。苏子所谓窾坎镗鞳,噌吰如乐作者,乃过其门未入其室也”分析,彭玉麟先观察石钟山洞穴的情况,并进入石钟洞内,对洞内的自然景观和游人题字进行深入考察,还观察到整座石钟山是空的,像钟倒扣在地上,山势上尖下宽,认为石钟山似乎应该以形状来论,而不以声音来论,并指出苏轼听到的“窾坎镗鞳,噌吰如乐”的声音,是因为苏轼只经过洞门而未进入洞室内。
        苏、彭二人都不相信前人的论断,都亲自去实地考察,体现了邵雍反对“妄知”“妄言”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材料二:
        洞穴,位于滨江靠湖的地方。冬天,潮水退去时,洞门显露出来。洞内透漏玲珑,无法用言语形容。蜿蜒行进,像龙一样盘旋。干枯的蛤蜊布满峭壁,仿佛是鳞甲,左右相通,上下有几层,曲折宽敞,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用烛火照明后登上去,地势平坦,感觉温暖,老蝙蝠像扇子一样挂在上面。石峡中有子洞,像蛇一样蜿蜒进入,里面又宽敞,可以坐三个人。“丹房”二字题在壁上。旁边岔路上有很多小诗,都新奇可喜。比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又如“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等句子。大约都是以前游人玩笑之作。墨色黯淡,可惜没有年代可以考证。大概整座山都是空的,像钟倒扣在地上,而钟山内部也多空洞,且山势上尖下宽,似乎应该以形状来论,而不以声音来论。苏轼所说的“窾坎镗鞳,噌吰如乐”的声音,是(因为他)经过洞门而未进入洞室的缘故。
        材料三:
        有人告诉我说,天地之外,还有另一个天地,那里万物与这个天地的万物不同。那么我就无法知道了。不仅我无法知道,圣人也无法知道。凡是说知道的,是指心里明白而知道的。凡是说话的,是指口中能够说出来的。既然心里尚且不能知道,口中又怎么能说出来呢?把不能知道的事物说来自己知道,这是妄知。把不能说出的事物来说自己能说,这是妄言。我又怎么能跟随妄人去行妄知妄言的事呢!
         



        相关文言文练习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李斯论》《孙武论》
        《论取郜大鼎于宋》《史记·太史公自序》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二)
        苏轼《记六一语》《朋党论》《上神宗皇帝书》
        苏轼《苏廷评行状》《大臣论》《焚书》
        《黄州安国寺记》《行香子·述怀》《潮州韩文公庙碑》《谢欧阳内翰书》
        《养生》《东坡志林·赠张鹗》《刑赏忠厚之至论》《韩非子·二柄》
        苏轼《书上元夜游》(二)苏轼《思堂记》
        苏轼《记游定惠院》《六一泉铭并序》
        《陶渊明传》《哨遍·为米折腰》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三)
        《龙图燕公肃雅多巧思》《徐州莲华漏铭》苏轼《刑政》
        《答黄鲁直书》《答黄庭坚书》《答黄鲁直》《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
        《贞观政要·求谏》《田表圣奏议叙》苏轼《书蒲永升画后》
        苏轼《眉山远景楼记》《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
        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苏轼《与朱鄂州书》
        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二)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
        苏轼《厚货财一》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二)
        苏轼《汉高帝论》苏轼《后赤壁赋》(二)
        苏轼《梁贾说》《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
        《游白水书付过》《后赤壁赋》《赤壁赋》
        苏轼《陈公弼传》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
        苏轼《日喻说》《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方山子传》(二)苏轼《答李端叔书》
        苏轼《与章子厚》《苏轼私识范仲淹》
        苏轼《书黄筌画雀》苏轼《书戴嵩画牛》阅读练习衣答案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