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选自王安石《兴贤》有删改)
材料二: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庐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愍王以弑死于庙梁。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充故也。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习、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任唐雎,国独特立。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汤去张网者之三面,而夏民从;越王不隳旧家,而吴人服:以其所为之顺于民心也。
故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管仲,桓公之贼也,鲍叔以为贤于已而进之为桓公,七十言而说乃听,遂使桓公除报仇之心,而委国政焉。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无自危之心者,同声于鲍叔也。
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则其弗失可识矣。
(节选自《说苑》,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故举微子A之后B而封比干之墓C夫圣人之于死D尚如是E其厚也F况当世G而生存者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迩小人”中的“迩”,与《论语》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迩”意思不同。
B.“不责人以细过”中的“以”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用法相同。
C. 垂拱,指统治者顺其自然治理天下的方式,文中指齐桓公任用管仲后所取得的效果。
D.“却走而求逮前人也”中“却”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作者指出治世和乱世都有贤才,但国家盛衰差异现象明显,借此提醒为政者应重视对贤才的任用。
B.材料一中,作者指出为政者如能广开言路,不亲近小人,不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责细过,就能够明辨地处理事务。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商汤网开三面,才使夏朝的民众顺从他,这种做法也符合魏征提出的“三驱以为度”的主张。
D.材料二中,作者观点鲜明,认为从古至今,一个国家得到贤人就会安定昌盛,而失去贤人就会岌岌可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4分)
(2)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4分)
1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中正确对待人才的态度。(5分)
答案: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答案: BCF “微子之后”的“后”指“后人”,是举荐的对象,“后”后应断开;“夫”是发语词,其前应断开;“况……乎”是固定结构,“况”前应断开。
11. 答案:B 用法不相同。
12. 答案:B
13.答案:(1)古代即使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虽” “众” 定语后置句 “之” 各1分)
(2)这些人作为君王都是相同的,但功业事迹却不相同,原因是他们所用的人不同。(“所以”“不等”“所任”判断句各1分)
14.答案: ①要善于识别人才 ②要尊重人才 ③要任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