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长七尺余,骁勇有谋略。初在本蕃,仕为达率兼郡将,犹中国之刺史也。龙朔三年,高宗遣使招谕之,常之尽率其众降。累转左领军员外将军。仪凤中,吐蕃犯边,常之从李敬玄击之。刘审礼之没贼,敬玄欲抽军,却阻泥沟,而计无所出。常之夜率敢死之兵五百人进掩贼营,吐蕃首领跋地设弃军宵遁,敬玄因此得还。高宗叹其才略,擢授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赐金五百两、绢五百匹,仍充河源军副使。时吐蕃赞婆及素和贵等贼徒三万余屯于良非川。常之率精骑三千夜袭贼营,杀获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而遁。擢常之为大使,又赏物四百匹。常之以河源军正当贼冲,欲加兵镇守,恐有运转之费,遂远置烽戍七十余所,开营田五千余顷,岁收百余万石。开耀中,赞婆等屯于青海,常之率精兵一万骑袭破之,烧其粮贮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惮之,不敢复为边患。嗣圣元年,迁左武卫大将军,仍检校左羽林军。垂拱二年,突厥犯边,命常之率兵拒之。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俄顷,贼众大至。及日将暮,常之令伐木,营中燃火如烽燧,时东南忽有大风起,贼疑有救兵相应,遂狼狈夜遁。以功进封燕国公。三年,突厥入寇朔州,常之又充大总管,以李多祚、王九言为副。追蹑至黄花堆,大破之,追奔四十余里,贼散走碛北。寻为周兴等诬构,云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系狱,遂自缢而死。常之尝有所乘马为兵士所损,副使牛师奖等请鞭之。常之曰:“岂可以损私马而决官兵乎!”竟赦之。前后所得赏赐金帛等,皆分给将士;及死,时甚惜之。 (节选自《旧唐书•黑齿常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 B.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 C.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 D.蹑至两井/忽逢贼三千余众/常之见贼徒/争下马著甲/遂领二百余骑/身当先锋直冲贼/遂弃甲而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刺史,古代职官名,源于西汉,初为监察之官,后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 B.突厥,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 C.烽燧,也称烽火台,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是古代的报警系统,能够传递军事消息。 D.国公,爵位名,公爵的第一等,是一种身份荣誉的象征,地位较高,一般没有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黑齿常之智勇兼备,善于夜战。他指挥作战,在情况不利的时候,能够主动出击,亲率精锐之军攻击敌人,扭转战局,而且善于在夜间突袭获得胜利。 B.黑齿常之战绩突出,守疆有功。常之多次击退进犯的吐蕃和突厥,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敌人们都很畏惧他,他在军中七年,敌人们都不敢再侵犯边疆。 C.黑齿常之谋略超群,善于治军。他认为河源军的地理位置重要,便设置烽火台和城堡,又开垦营田,每年收获一-百余万石粮食,解决了军需问题。 D.黑齿常之善抚士卒,慷慨大方。他不仅宽赦了伤害他坐骑的士兵,还经常把自己获得的金帛等分发给士兵。对于他的死,当时的人们感到非常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刘审礼之没贼,敬玄欲抽军,却阻泥沟,而计无所出。 ②寻为周兴等诬构,云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系狱,遂自缢而死。 (5)垂拱二年,突厥犯边时,面对到达的大量贼兵,黑齿常之的计策为什么能奏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1)A (2)C (3)B (4)①刘审礼失陷于贼军,李敬玄想要引军退却,但被泥沟阻碍,无计可施。 ②不久黑齿常之受到周兴等人的诬告陷害,说他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等谋反,关入狱中,于是自缢而死。 (5)①之前的战斗对贼兵有震慑威力。②时机合适,当时天色已晚,点燃的树木像是烽燧传信。③当时东南方又刮起了大风,让贼兵误以为有援军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