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侯方域《太子丹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侯方域
        太子丹论
        清·侯方域
        天下有以绳墨之论,而挫英雄之志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狃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后之国家者处仇敌之法也?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燕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故书‘斩’”。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于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
        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何衅也?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撄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
        且太子丹之遣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可御,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服于秦,非秦果能治天下也。斩竿一呼而天下瓦解,相去几时?秦既无德以入人,其势又非蟠结而不可动,设一旦其万乘之君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可畏,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他日张良之椎盖犹踵荆轲之剑而为之也,其不能成,则天也。
        故荆轲之与聂政①,不可同日语也。
        宋人有见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丹。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选自《侯方域散文集》)
        【注】①聂政:战国时的刺客。严仲子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求他代为报仇。他入相府刺杀侠累,然后自杀而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分)
        刺始皇不中A秦人来B伐C燕王喜D斩丹头E以献于秦F国G竟以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绳墨”在文中的意思是准绳、准则,与《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绳墨”意思相同。
        B.“坐”在文中的意思是因为,与《苏武传》中“副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同。
        C.“晦朔”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此处“晦朔”表示时间很短。
        D.“踵”在文中的意思是脚后跟,与成语“摩肩接踵”中的“踵”,用法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儒认为燕太子丹有过错,所以史书曰“斩”,理由是他故意挑衅秦国而导致灭国之灾,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B.作者认为秦国自身并未强大到可以制服天下的地步,如果荆轲行刺成功,太子丹联合各国反抗,就可能灭秦。
        C.作者对于聂政、荆轲、张良勇于反抗的精神非常赞赏,为后世不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和艰苦卓绝而深感惋惜。
        D.作者不以宋儒价值观为准绳,不以成败论英雄,高度赞扬荆轲的英雄志气,认为他为后世反抗强敌树立了榜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5分)
        (2)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撄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5分)

        参考答案
        10.(3分)A C F(“不中”是“刺始皇”的谓语,所以应在“中”处断开,即在A处断开;“伐”是“秦人”的谓语,而“燕王喜”是“斩”的主语,所以应在“伐”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于秦”是“献”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而“国”是下句的主语,应断在下句,所以应在“秦”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11.(3分)D(A项正确。均为“准绳、准则”;句意:天下有死板运用旧规矩论事。/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B项正确。“因为/连坐”;句意:是因为什么事端呢?/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C项正确。D项,“在文中的意思是脚后跟”“用法和意思相同”错误。“动词,跟随/名词,脚后跟”;句意:后来张良的遣壮士椎刺秦王,还是步荆轲剑刺秦王的后尘而做的。/肩接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12.(3分)C(C项,“作者对于聂政、荆轲、张良勇于反抗的精神非常赞赏”错误。由原文“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可知,作者认为聂政只是报私仇。)
        13.(10分)(1)(5分)这样的话那么凭什么怪罪太子丹呢?回答说“挑起事端”。(“然则”,这样的话,那么;“何以”,凭什么;“罪”,怪罪;“召衅”,挑起事端。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2)(5分)议论的人只把乞求哀怜当作智慧,把振臂大呼奋起反抗当作轻举妄动挑起老虎的愤怒,是多么愚蠢荒谬啊。(“顾”,只是;“狂佻”,轻举妄动;“樱虎之怒”,挑起老虎的愤怒;“何其”,多么。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天下有死板运用旧规矩论事,而挫伤英雄志士豪气的事,譬如把荆轲看作盗贼就是这样。况且拘泥于只看结果的成功或失败,而不去分析实际情况如何,对忠臣孝子被形势所迫的深沉用心和艰苦卓绝的行动,不顾念怜惜他的不幸,反而认为他有罪,那怎么作为后来国家的人对待仇敌的法则呢?
        从前,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秦国人来讨伐燕国,燕王喜斩了太子丹的头,把它献给秦国,而国家最终灭亡了。宋代儒者说:“太子丹有罪,因此在记载他事迹的书上写‘斩’字。”太子丹的心事可以把它告诉皇天后土而无可遗憾了。他本来的心愿,要是杀敌不成功,就情愿死去,这在易水边上送荆轲的时候就打定主意了。那为他写的“斩”字,本是他所讪笑而不接受的。
        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来给太子丹论罪呢?说他“招惹事端”。那强大的秦国想要灭燕,难道还用等对方来挑起事端吗?那六国被灭又是因为什么事端呢?刺也会亡,不刺也会亡,三尺高的小童也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说有幸能延缓灭亡的时间,也就是像蜉蝣朝生夕死罢了,就连像蟪蛄那样从月初活到月末也做不到。有两人一同赶路遇到了虎,其中一人害怕地跪下叩头,乞求哀怜而被咬死,其中一人大喊着挥臂搏斗,不能战胜也死了。评论的人却只把哭着哀求看作是机智,把大喊着挥臂搏斗看作是发狂,(认为)他轻率地触怒了老虎。这是多么愚蠢荒唐的评论啊!
        再说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或许是谋划得很严密的。秦的横行天下不可抵挡,只是因为天下人魂魄震惊,自己害怕而慑伏于秦国之下,不是秦国真的能制御天下。大泽乡揭竿而起,振臂一呼,秦朝天下随之土崩瓦解,两件事相隔能有多远?秦国既然没有德行使贤才入国,它的势力又不是坚牢得不可动摇,假设一旦万乘之君忽然死在一个平常人的手里,国家能不出现内乱吗?天下的豪杰也会因此而知道秦是不值得害怕的,而太子丹,将要招集聚合六国的残余力量,向西面进军,恐怕嬴氏的灭亡不用等到沛公入函谷关了。用这个举动来泄暴秦的威风,而倡议号召天下人的,没有能与这一击来相比的。后来张良的遣壮士椎刺秦王,还是步荆轲剑刺秦王的后尘而做的,他的不能成功是天意。
        所以荆轲、聂政不能混为一谈。
        宋朝有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是:圣人的主张不昌明,先王的法则不确立,那些公子养食客,于是侠客就为他卖命。所以一切都拿这儒者的评论去衡量它。憎恶聂政的以报私仇害国家而牵连到荆轲。憎恶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这类人而牵连到太子丹。
        既然如此,那么荆轲可以算忠臣,太子丹可以算孝子吗?回答是:由今天来评论,荆轲可以算忠臣了。而评价他这个人,则是英雄又重情谊的人。如果他遇到严仲子,未必不会被严仲子所用。至于太子丹这个人,说他的精神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侯方域《李姬传》《王安石待客》
        侯方域《八阵图序》侯方域《贾生传》
        《与宋公子牧仲书》封演《封氏闻见记》
        侯方域《马伶传》《旧唐书·屈突通传》
        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
        侯方域《悯獐》《宋史·林光朝传》
        《宋史·王凯传》《明史·温纯传》
        《三国志·吴范传》《明史·张任学传》
        《万木图》序《梁史·褚翔传》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三国志·杜畿传》
        《宋史·张逊传》《宋史·杨大异传》
        侯方域《与吴骏公书》《南唐书·周本传》
        《司成公家传》刘大魁《程易田诗序》
        《宋史·许骧传》《汤义仍先生文集序》
        《谏说之难》侯方域《马伶传》(二)
        侯方域《赠丁掾序》侯方域《宁南侯传》
        《梁书·孙谦传》《新唐书·长孙顺德传》
        《南史·沈炯传》王若虚《门山县吏晓堂记》
        戴名世《蓼庄图记》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