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荦
6.阅读下面的游记,完成各题。
游姑苏台记
[清]宋荦
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仅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①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②,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③衣贾勇,如猿踏而上。陟④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余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
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⑤掀天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浩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有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无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选自清代宋荦(luò)《西陂类稿》,有删改)
【注】①薝(zhān)葡:植物名。②歊(xiāo):热气。③褰(qiān)衣贾勇:提起衣襟,使出勇气。④陟(zhì):登临。⑤震泽:即太湖。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渔者歌曰(《三峡》) 相传即胥台故址也
B.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 时正午
C.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望之仅一荒阜耳
D.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 欲问夫差之遗迹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
②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
(4)作者宋荦当时是苏州的地方官,他慕名前往姑苏台游览,但文中却说“颇讶不逮所闻”,你认为作者此游是不是失望而归了呢?请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6.(1)D
(2)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
(3)①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
②赤日炎炎,热气蒸腾,跟随的人都气喘流汗。
(4)从“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有右”等语句能看出,无论是沿途所见,还是登临所览都让作者赏心悦目,有美好的体验,所以,作者这次游玩很尽兴。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故:所以/原来的;
B.时:季节/正好;
C.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姑苏台山;
D.欲:都是“想”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山腰上的小赤壁,水石颇为幽静,仿佛是虎丘、剑池。
根据句意可划分为: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①森蔚,繁茂;相错,相互交错;绣,锦绣。
②歊,热气;从,跟随。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根据“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可知,姑苏台山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山腰上的小赤壁,水石颇为幽静,仿佛是虎丘、剑池。道路两旁生长着矮松和荆棘,栀子花点缀在这些植物之间,就好像星星点点的残雪,香气扑鼻而来。再联系“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有右”可知,穹隆、灵岩、尧峰等高山,也显现出它们的奇特。综合来看,作者在姑苏台游览欣赏到了山上的美好景色,感受到了高山的奇特,这也是美好的体验,所以作者此游不是失望而归。
参考译文:
姑苏台山还抵不上虎丘山高,远远望去,仅仅是一座荒凉的小土丘罢了。我们下船乘上了竹轿,沿着山脚向东走,渐渐地看见了村落,只见竹树茂盛,稻田相互交错犹如锦绣。山腰上的小赤壁,水石颇为幽静,仿佛是虎丘、剑池。道路两旁生长着矮松和荆棘,栀子花点缀在这些植物之间,就好像星星点点的残雪,香气扑鼻而来。当时已经正午了,赤日炎炎,热气蒸腾,跟随的人都气喘流汗。我兴致更加高涨,撩起衣襟,鼓足勇气,如猿猱跳跃似地轻松而上。登上山顶,(只见是)黄沙平坦宽广,南北有十丈多,东西几丈阔,相传这里就是姑苏台旧址,我很惊讶它不及平时听说的那么宏伟。
我的朋友汪钝翁在《记》中写到:“方石在中间穿孔,相传是吴王用以插旗杆挂旗帜的东西。”又记载“矮松寿藤,好像是一二百年的植物”。现在都没有了。只看见那太湖波涛翻涌,似有掀开天空吞陷太阳的气势,七十二座山峰在这广阔的湖水与天空之间忽隐忽现,环望穹隆、灵岩、尧峰等高山,它们一一在胥台左右显现出它们的奇特。而吴王夫差当年企图称霸的事业消散埋没终成泡影,绝代美人西施也掩埋于黄土之下,想探问吴王夫差的遗迹,但山中没有能说清楚的人,不禁再三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