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史记·屈原列传》《读通鉴论·忠佞不并立》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夫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二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材料二:
        忠佞不并立。立人之廷者,说不必忧,讥不可避,而必为国除蟊贼以安社稷,斯国之卫也。虽然,食其禄不避其难,居其职不委其责,去而隐,屏而在外,则亦终远小人而不与为缘尔,非取于必胜以自快也。所恶于佞者,恶其病国而已不可浼也,非与为仇雠而必欲得位以与胜也。汲黯之恶张汤,允矣。君任之以讽议,则攻击之无余,以报君之知。既无言责,而出守外郡,则抑效忠于淮阳而臣道以尽。复固请为中郎,补过拾遗,以冀与汤争荣辱,何为者邪?引国家之公是公非为一己之私恨,干求持权,以几必胜。或曰:屈原放而不忘萧艾之怨,非乎?曰:屈原,楚之宗臣也,张仪、靳尚之用,楚国危亡之界也,而黯岂其伦哉?婞婞然属李息以攻排而必快其志气矜焉耳非君子之道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减)
        【注】①萧艾之怨:指对品质恶劣的人的怨恨。出自《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萧艾,艾蒿,臭草,常用来比喻品质不好的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婞婞然A属李息B以攻排C而必快D其志E气矜焉耳F非君子之G道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表示顺承,与《过秦论》“赢粮而景从”的“而”用法不同。
        B.治,治理得好,与《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意思不同。
        C.安,使……安定,使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安”用法相同。
        D.荣辱,荣与辱,此处偏指“荣”,与《兰亭集序》“静躁不同”的“静躁”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认为,楚怀王一度重用屈原,却对他始信终弃,听到上官大夫对屈原的谗言,先是疏远,最终放逐了他。
        B.司马迁认为,楚怀王被张仪、郑袖等迷惑欺骗,以致国家受损,自己也客死秦国,为人耻笑,是他不辨忠奸的结果。
        C.王夫之认为,忠臣和奸臣势不两立,忠臣应该不忧谗避讥,要替国家铲除奸贼,保卫国家,做国家的忠实卫士。
        D.王夫之认为,汲黯憎恶张汤与其斗争是可以的;但不该离职后仍想方设法操控权力,打压张汤,逞强争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分)
        (2)君任之以讽议,则攻击之无余,以报君之知。(4分)
        14.王夫之认为“黯岂其伦哉”,意思是说汲黯不能与屈原相提并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原因。(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EF
        11.(3分)D(“静躁”,意思是“静与动”,不是偏义复词)
        12.(3分)A(“最终怒而逐之”错误,从文中看,最终怒而放逐了屈原的是楚顷襄王)
        13.(8分)
        (1)(4分)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
        (“存君兴国”“反覆”“三致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皇帝委任他负责劝谏议论,(他)就不遗余力地攻击奸佞,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任”“无余”“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3分)
        (1)身份、职责不同:屈原是楚国宗室重臣,汲黯只是讽议大臣。
        (2)面对的形势不同:屈原面对的是关乎国家危亡的大事,而汲黯则不是。
        (3)动机不同:屈原对张仪、靳尚的怨恨在于存君兴国,而汲黯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斗气逞强。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二:
        忠臣与奸佞之臣势不两立。在君主的朝廷上做臣子的人,不必忧虑别人说坏话,不能躲避别人的讥讽议论,一定要为国家铲除奸贼来使社稷安定,这才是国家的忠实卫士。虽然这样,吃国家的俸禄却不逃避灾祸,居于职位而不推诿相应的责任,被罢去后归隐,被贬斥后安心在外,也终究是远离小人而不与他们沾边罢了,而不是一定要取胜他们来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快慰。人们憎恶奸佞之臣,是憎恶他们危害国家,而自己不容被玷污,并非是要与他们结下深仇大恨,而务必要争得职位以便与他们争胜。汲黯憎恶张汤,是得当的。皇帝委任他负责劝谏议论,(他)就不遗余力地攻击奸佞,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等到没有了进谏弹劾的责任,外任郡守后,就应该在淮阳尽职效忠朝廷,而作为大臣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可是汲黯)又坚决请求担任中郎,(为朝廷)补过拾遗,以期望与张汤争荣耀,为什么呢?他把国家的公是公非引为个人的私恨,极力设法把持权力,以求必胜。有人说:屈原被流放却没有忘记对君主重用小人的怨恨,不对吗?回答说:屈原是楚国的宗室贵胄,张仪、靳尚被楚王重用,是在楚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汲黯难道是屈原一类的人吗?他忿恨不平地嘱托李息来攻击排挤张汤,必定要满足自己的心志,这是自夸傲气罢了,而不是君子之道。
         



        相关文言文练习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管同《记鸽》
        韩非子《猛狗与社鼠》戴表元《二歌者传》
        《小云山记》范浚《蔡孝子传》
        王夫之《读通鉴论》《宋史·吕祖泰传》
        王夫之《宋论》黄宗羲《胡玉吕传》
        《晋书·陶潜传》《明史·黄得功传》
        《溪音》序李贽《寄答京友》
        《新唐书·杜如晦传》《隋书·房彦谦传》
        陆游《家世旧闻》《梁书·刘鄩传》
        《宋史·张顺传》《宋史·黄裳传》
        陈模《重游鼓山记》《新五代史·唐臣传·史建瑭》
        《后汉书·邓训传》《南史·柳元景传》
        《战国策·秦策二》王夫之《读通鉴论》(二)
        《帝问侍臣盗贼》王夫之《桑维翰论》
        《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运河》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