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谏逐客书》《论李斯》阅读练习及答案

        姚鼎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节选自姚鼎《论李斯》)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设所遭值A非始皇二世B斯之术C将不出D于此E非为F仁也G亦以趋H时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竟然,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用法意义相同。
        B.“业”,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乐”活用类型不同。
        C.“坐”,连坐,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坐”用法意义不同。
        D.“逆”,猜测,与《出师表》中“凡事如此,难以逆料”的“逆”用法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比分析了“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驳斥了驱逐客卿之策,比喻形象贴切,气势充沛雄厚。
        B.姚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凭借地势、逐步富强、兼并诸侯的过程,这些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也有相对应的叙述。
        C.商鞅在秦中期就让孝公焚毁《诗》《书》,到了李斯进一步推进严法酷刑,是因为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
        D.李斯严惩儒生,毁灭夏商周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并非推行荀子学说,而是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只是为了趋附时事罢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
        14.根据两则材料,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材料一
        材料二
        李斯的观点
        苏轼的观点
        姚鼐的观点
        驱逐宾客是成就其他诸侯霸业的错误做法。
        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导致秦王朝覆灭。
        姚鼎的理由一
        姚鼎的理由二
        姚鼎的理由三
        法家学说让秦国灭亡,而不是李斯让秦国灭亡。
         
        答案:
        10.BEG 11.A    12.C    13.(1)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2)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 14.①李斯并没有制定秦国使天下动乱的法度,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为秦国办事。②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直都是法家治国,并不是荀子儒家仁术。③李斯只是归附时势所趋,并不是实行荀子之学。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非始皇二世”作“遭值”的宾语,句意完整,其后B处断开;
        “非为仁也”,判断句,“非”是否定判断词,“也”是句末语气词,语意完整,故其前后EG处断开。
        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用法意义不同。竟然,却。/且,又。句意: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竟然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B.正确。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意动用法,以……为乐,喜爱。句意:拒绝宾客去使诸侯成就功业。/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
        C.正确。连坐。/通“座”,座位。句意: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
        D.正确。句意: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凡事都是这样,很难事先料到。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因为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错误。是因为秦统治者“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秦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所以秦始皇就是沿袭和喜欢刻薄寡恩。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让”,拒绝;“择”,舍弃;“就”,成就。
        (2)“游宦”,游说求官;“术”,方略;“其始之不同术也”,判断句式。
        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此处是姚鼐的总论点,结合“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可知,李斯并没有制定秦国使天下动乱的法度,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为秦国办事。
        ②结合“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用其法”“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可知,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直都是法家治国,并不是荀子儒家仁术。
        ③结合“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亦以趋时而已”可知,李斯只是归附时势所趋,并不是实行荀子之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使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材料二: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
        当秦国中叶,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进入)。(商鞅)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秦国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方便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方便,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为什么呢?秦始皇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
        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觉得不这样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严惩犯禁的儒生,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并不是推行他的学说,只是趋附时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况且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推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薛奎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袁宏道《湘湖》《三国志·贾诩传》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包拯传》
        《宋史·李光传》《后汉书·王丹传》
        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欧阳修《画舫斋记》
        《宋太祖怕史官》《晋书·张翰传》
        《严祺先文集序》《岳阳楼记》(二)
        《明史·李梦阳传》《出师表》(二)
        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
        《齐州泺源石桥记》《越王勾践世家》
        《诸葛孔明》柳宗元《黔之驴》
        欧阳修《卖油翁》《送宜黄何尉序》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