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吕氏春秋·求人》《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书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求人》)
        材料二:
        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弑于沙丘,任李兑也。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义主;失管仲,任竖刁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赵任蔺相如而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者归之。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鱼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①,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死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戚然易容而寤,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进之,召弥子瑕而退之,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鱼之力也。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可谓忠不衰矣。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徙。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自齐魏至,于是举兵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超然客公众号
        (节选自贾谊《新书·卷十》)
        【注】①北堂:指室,与正堂相对而言。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自鲁隐公A以至B哀公十有C二世D其所以E得之所所以失G之其其术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与“乱”相对,指国家安定、天下太平,与《屈原列传》“明于治乱”中“治”的意思相同。
        B.过,意为“过错”,与《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中“过”的意思相同。
        C.吊,意为“吊唁”,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吊”的意思不同。
        D.寤,本义为“睡醒”,文中指“醒悟”,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寤”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身定、国安、天下治”,必须依靠贤人,并以《春秋》所载为例,分别阐述诸侯获得君位和失去君位的原因所在。
        B.材料一运用假设论证方法,分别以虞国和吴国不采用贤臣的意见而导致国家灭亡为例,从反面阐述“得贤人”的重要性。
        C.材料二中,蘧伯玉贤能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无才无德却担当大事,史鱼多次言说蘧伯玉贤能,可是弥子瑕却不听他的。
        D.材料二阐述的国君必须“得民心”“得贤者”,与材料一“天下治,必贤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且与孟子“得道多助”的思想一脉相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
        (2)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
        14.材料二中,史鱼为什么要交代他的儿子“我即死,治丧于北堂”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20分)
        10.DFH
        【解析】此句意为:自鲁隐公到鲁哀公共十二代,在这期间,诸侯获得君位和失去君位,其道理是一样的。“其”作为指示代词充当主语,“其”之前应断句,故D 处断开;“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句式相同,故F、H处应断开。
        11. B
        【解析】B项,“雷霆乍惊, 宫车过也”中“过”的意思是“经过”。C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吊”意为“慰问,安慰”。D项,材料二中的“寤”意为“醒悟”,用的是该词的比喻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寤”用的是本义,意为“睡醒”。
        12.C
        【解析】“可是弥子瑕却不听他的”表述错误,是国君(即卫灵公)不听他的。
        13.
        (1)成王在年幼时就能使诸侯朝拜,是因为有周公摄政(当权执政)。
        [4分。襁褓,在年幼时;朝,使朝见,使朝拜;用事,当权执政。“襁褓”“朝”“用事”各 1 分, 大意1 分]
        (2)比较燕国的土地和人口,不能与齐国相当。但是,它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并做到这一步,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
        [4分。度, 比较; 均, 相当; 所以⋯⋯也, 是⋯⋯的缘故。“度”“均”“所以⋯⋯也”各1分,大意1分]
        14.①史鱼认为自己活着的时候不能纠正国君的错误,死了以后不应按规定的礼仪办理丧事。②史鱼想在其死后让儿子用北堂治丧的方式尸谏卫灵公,使卫灵公醒悟。
        [3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要使自身安定、国家安宁、天下太平,必须依靠贤人。古代治理天下的共有七十一位圣王,从《春秋》看,自鲁隐公到鲁哀公共十二代,在这期间,诸侯获得君位和失去君位,其道理是一样的:得到贤人,国家没有不安定的,名声没有不显荣的;失去贤人,国家没有不危险的,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先王为了寻求贤人无所不做,他们可以对贤人极其谦卑,可以举用极为卑贱的人,可以到极远的地方去,可以付出极大的辛劳。(假如)虞国采用宫之奇的意见,吴国采用伍子胥的意见,(那么)这两个国家存在到今天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看来,)国运是可以使之长久的。如果有人能延长人的寿命,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愿意。现在有使国家长久存在的方法,做君主的却不去寻求,这就错了。
        材料二:成王在年幼时就能使诸侯朝拜,是因为有周公摄政(当权执政);赵武灵王到五十岁时却死在沙丘宫,是任用了李兑的缘故。齐桓公得到管仲,多次会盟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被称为行为合乎道义的霸主;管仲去世后,任用竖刁而身死不能入葬,被天下人讥笑。一个人的身上,既享受了荣耀也遭遇了耻辱,就在于任人的不同。魏国有公子无忌使被割去的土地重新收复,赵国任用蔺相如使秦兵不敢再出函谷关。由此看来,国家(如果)没有贤能的辅佐之臣和优秀的人才,而能够使事业成功树立美名,安定危难延续国运的,从来都未曾有过。所以国家不求大,而要得到民心,辅佐之臣不求多,而要务求贤才;得民心的人,百姓追随他;有贤臣辅佐的人,贤人归附他。
        卫灵公的时候,蘧伯玉贤能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无才无德却担当大事,史鱼担心,多次言说蘧伯玉贤能而国君不听。史鱼病得快死的时候,对他的儿子说:“我马上要死了,在北堂为我办理丧事,我活着的时候不能使蘧伯玉进入朝廷、罢免弥子瑕,这说明我是不能纠正国君错误的人。活着的时候不能纠正国君错误的人,死了以后不应按规定的礼仪办理丧事,我死后把尸首放在北堂上,我就满足了。”卫灵公前往吊唁,询问其中的缘故,史鱼的儿子把父亲的话呈报上去。卫灵公不安地变了脸色,突然醒悟说:“我错了!”立刻召见蘧伯玉并重用他,召见弥子瑕并罢免了他,把史鱼的丧事移去正厅办理,完成礼仪之后才离开。卫国治理得好,是史鱼的功劳啊。(史鱼)活着的时候想让贤德的人被重用,让无德的人被罢黜,死了也不放弃,又用尸体来进谏,真可以说是自始至终的忠心耿耿啊。    
        商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箕子就披散头发假装疯癫;陈灵公杀了泄冶,邓元就带着整个家族离开了陈国。自此以后,商被周吞并,陈被楚灭亡,这就是因为他们杀了比干与泄冶,失去了箕子和邓元呀。燕昭王得到郭隗,就使邹衍、乐毅从齐国、魏国赶来 (投效),于是兴兵攻打齐国,将齐闵王困在莒城。比较燕国的土地和人口,不能与齐国相当。但是,它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并做到这一步,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所以说没有总是安定的国家,没有好治理的百姓,得到贤能的人能使国家安定而得以生存,失去贤能的人会使国家陷入危险和灭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元史·许衡传》汤显祖《青莲阁记》
        归有光《归氏二贤传》《旧五代史·王审知传》
        《宋史·刘璠传》《支诺皋上》
        《新书·怀王问于贾君曰》《萧颖士风节》
        《北齐书·卢文伟传》《元史·欧阳玄传》
        《宋史·叶颙传》《三国志·吴书·朱治传》
        《旧五代史·李愚传》《琅嬛福地记》
        欧阳修《原弊》《梁书·夏侯详传》
        《北史·魏收传》《宋史·查道传》
        《周维城传》俞樾《戴高帽》
        《明史·王祎传》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
        《新书·先醒》(二)《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资治通鉴·唐纪九》朱舜水《勿斋记》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