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则不公矣。人君不公,常惠于赏,而不忍于刑,是国无法也。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是以不言智能,而顺事治、国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于聪明,而善人举,奸伪诛、视听者众也。
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举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胜收也。官不胜任,奔走而奉其败事,不可胜救也。而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审知胜任之臣者也。故曰:主道得,贤材遂,百姓治。治乱在主而已矣。
(选自《管子·君臣上》,有删改)
材料二:
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故一举而不当,终身伤。得失之道,权要在主。是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夫人之所以莫㧓玉石而㧓瓜瓠者,何也?无得于玉石,弗犯也。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准高下,则群臣以邪来者,犹以卵投石,以火投水。故灵王好细腰,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
(选自《淮南子·主术训》,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上之人A明其道B下之C人守其职D上下之分E不同任F而复合G为一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勾结,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
B.胜,在文中是“完、尽”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思相同。
C.乖,在文中是“违背、不一致”的意思,与成语“时乖命蹇”中的“乖”意思不同。
D.易,在文中是“改变”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乱易整”的“易”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君主不去指导官吏的工作,那么官吏们就无法负责;如果臣下分夺君主的权柄,那么君主就会丧失威信。
B.国家并不缺乏人才,但如果所选拔的官吏不能够胜任,即使奔走从事,他们所败坏的事情,也是很难补救的。
C.国君的一举一动都应非常谨慎,如果君主不诚信正直,那么得志者必定是谗佞奸邪之徒,忠贞之士就隐退藏匿。
D.因为楚灵王喜欢杨柳细腰,楚国百姓则纷纷效仿缩食减肥;因为越王崇尚勇武,越国百姓则纷纷处危争死。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4分)
(2)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4分)
14.两则材料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
11.D(“以乱易整”的“易”为“取代、替换”之意)
12.A(“如果君主不去指导官吏的工作,那么官吏们就无法负责”曲解文意)
13.(1)如法制行之有素,百姓就不会分散而能够靠拢朝廷,全心全意贡献其忠诚。(4分。“常”“合”“纳”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如果君主用人得当,那么国家就能治理得好,上下和洽,群臣亲和,百姓归附。(4分。“得其人”“治”“附”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相同点:两则材料都认为国家能安定关键在于君主。(1分)
不同点:材料一认为君主要知人善任,不要做过多的干涉;(1分)
材料二认为君主应保持自身正直才能使国家太平。(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评选人材,衡量能力,考虑德行,然后加以举用,这是做君主的“道”。专心一意,谨守职务而不自以为劳苦,这是做人臣的“事”。做人君的,如果向下干预官吏职责以内的事务,则主管官吏无法负责;做人臣的,如果向上分夺君主的权柄,则君主丧失威信。所以有道之君,总是端正自己的道德来领导 人民,而不讲究智能和聪明。智能和聪明之类,是臣下的职能所要求的;如何去使用臣下的智能聪明,才属于为君之道。在上的要阐明君道,在下的谨守臣职,上下的职分,在任务上是不同的。而它们又合成为一体。所以,知人善任的是人君,事必躬亲的是给人使役的人。君主也事必躬亲。就不能够公正了。君主不公正,就往往喜爱行赏,而不忍运用刑罚,这样,国家就没有法制了。治因而无法制,人民就会搞帮派而在下面相勾结,搞虚伪巧诈而去完成他个人的私利。如法制行之有素,人民就不会分帮分派而能够靠拢朝廷,全心全意贡献其忠诚。所以,君主不讲究智能,却能使朝中之事得治,国家之患得除,这是因为任用大臣的原故。君主不讲究聪明,却能使善人得用,奸伪之人被诛,这是因为替国家监视听察的人更多的原故。
所以,做君主的,是掌握万事的原则,而授予众人的职事的。选拔贤良,评选人材,并且要依照法度来对待使用他们。如果举用人材正确得当,就可以坐而治国,好处是不可尽收的。如果官吏不能胜任,即使奔走从事,他们所败坏的事情,也是很难补救的。国家并不缺乏能够胜任的人才。只是君主的明察还不能够知道他们。所以,英明的君主,总是认真查访胜任的人臣的。所以说,君道正确,则贤才得用,百姓得治,国家治乱只在乎君主而已。
材料二:
所以君主的每一个举动,都不可不慎重。如果君主用人得当,那么国家就能治理得好,上下和洽,群臣亲和,百姓归附;如果君主用人不当,那么国家就有危险,上下乖悖,群臣怨恨,百姓动乱。所以君主一次政策失误,便会终身受害。这国政的得失,关键在于君主。这就好比上面的绳墨取得正,下面的木材就必定直,这并不需要工匠花费多少力气的,只要按拉直的墨线顺势修整就可以了。所以君主如果诚信正直,那么国家政权也必定由正直人士来执掌,谗佞奸邪之徒就没有活动的市场;反之,君主如果不诚信正直,那么得志者必定是谗佞奸邪之徒,忠贞之士就隐退藏匿。人之所以不去剖裂玉石而去剖裂开瓠瓜做瓢,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剖裂玉石没有什么用处,再加上玉石坚硬不易剖裂。如果君主公平正直,就像用绳墨水准测定曲直高低一样,那么大臣中尽管有人敢搞歪门邪道,但这结果必定是像以卵击石、以火投水那样。这就说明君主在治理国家中的主导作用。正因为这样,所以楚灵王喜欢杨柳细腰,楚国百姓则纷纷效仿缩食减肥;越王崇尚勇武,越国百姓则纷纷处危争死。由此看来,君主的权势,足以产生影响以致移风易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