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原文及翻译(二)
明史纪事本末
原文: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春,李善长等率群臣奉太祖即吴王位。太祖以国之所重,莫先宗庙郊社,金有司建圜丘于钟山之阳,建方丘于钟山之阴。己已,典营缮者以宫室图讲。太祖见雕琢奇丽者,命去之,谓中书省曰:“吾节俭是宝,民力其毋殚乎!”十一月圜丘成,太祖出视,世子从行。太祖因命左右导之,遍历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还,谓之曰:“夫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户,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必念农之劳,使之不苦于饥寒。”太祖洪武元年,即皇帝位。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 二月,定卫所官军及将帅将兵之法。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丙辰,禁宦官预政典兵。上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二年秋,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上曰:“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醯醢,司服守祧。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冬十月,诏天下郡县立学。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大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八年春,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教子弟,有司以时程督,谕曰:“致治在于善俗,善俗在于教化。教化行,虽闾闾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谷应泰曰:“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责业。然身在行间,手不辍书,遍考百王之迹,深明治乱之故。观其惩官寺之失而禁内官顸政,惩藩镇之变而制武臣不预兵食,祸本乱阶,防维略尽。至于立宗庙,建学校无不损益质文,斟酌美备。观其开国,规模弘远矣。”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
译文: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春,李善长等人率领群臣尊奉太祖,登上吴王之位。太祖认为国家的重大事务,应当以设立宗庙郊社为首要任务,于是就命令相关职司在钟山之南建立圜丘,在钟山之北建立方丘。己巳,掌管修建的官员拿着宫室设计图进呈太祖,太祖看到设计中有雕镂新奇富丽的地方,就命令删去,并对中书省说:“我把节俭视为宝贝,不能为兴建宫室而倾竭民!”十一月甲午,圜丘建成,太祖前往视察,并让世子随行。太祖借机让左右侍从引导世子,遍访附近农家,考察他们的居处、饮食和器用。回宫后,太祖对世子说:“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不能休息,但他们的居所不过是以茶为顶了义。以草为门的屋子,他们的饮食不过是用菜蔬煮的汤、用糙米做的饭,然而国家的经费,却全都要从他们那里获取。你一定要多想想农民的劳苦,不能让百姓饱受饥寒之苦。”太祖洪武元年,皇上登皇帝位。天下府、州、县的长官来朝见太祖,上殿辞别之时,皇上告诫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民力都困顿不堪,施政的关键,在于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已。”二月,确定卫所的官军及将帅带兵的方法。如果发生战事,就诏令总兵官佩带将印领兵出征,回来之后,就将所佩将印上交朝廷。调兵遣将的权力都出自朝廷,大臣不得独断专行。丙辰,禁止宦官干预政事、掌管军队。皇上说:“汉唐两朝的末年,朝政都被宦官所蛀蚀败坏。”一年秋八月,皇上命令吏部确定内侍各职司的官制。皇上说:“古代这些人所做的事,只是治办酒水醋酱,管管衣服,守守宗庙罢了。驾驭他们的方法,只应让他们畏法度,而不能使他们有功劳。有功劳就会使他们滋生骄@高傲放纵之心,畏法度就会让他们检点约束自己的行为。”冬十月,下诏让天下郡县兴办学校。皇上对中书省大臣说:“我认为治国的要务,要以教化为先。教化的方法,要以学校为本。现在京师虽然设有太学,但各地的办学之风并不兴盛,应该让各郡县都创办学校。”八年春,下诏让天下乡里都创立社学,延聘老师来教导学生,有关部门按时监督,皇上下旨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关键在于改善风俗;要想改善风俗,关键在施行教化。教化得到推行,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使他们成为君子;教化被荒废,即使是中等才能的人也可能堕落为小人。”
谷应泰说:“太祖以淮西一介平民的身份,执剑征讨叛乱,在短短十五年之间,就成就了帝业。太祖纵然身在行伍之间,也手不辍书,广泛考证历代君王施政的事迹,深刻洞察历朝何以治、何以乱的缘故。我看他因为吸取前代宦官误国的教训,就禁止内官干预政事;因为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就严控武臣,不得参与军队、军饷的管理。对于这些可能招致亡国的祸乱根源,太祖全都防范极严。至于建立宗庙,创办学校,与前朝相比,在内容与形式上,没有不进行增删损益的,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力求美善完备。我综观太祖开国的各项举措,他的格局,真的很弘大深远啊。”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