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历代论·姚崇论》原文及翻译
苏辙
原文:
唐史官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斯言固二人之所长也,然应变者要不失正而后可。唐玄宗豪俊之君也,而崇复以豪俊事之。方其君臣遇合,天下事迎刃而解,若无足为者。虽然,以水济水,后将有不可食者。开元四年,天下大蝗,民祭且拜之,坐视食苗而不敢捕。崇奏遣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群臣多不以为然,帝亦疑之,而崇行之愈力、蝗亦为息。捕蝗虽古之遗法然遇灾而惧修德以答天变古之正道也崇置之不言而专以捕为事已可疑矣。既而,崇所亲吏赵诲以赇死,崇惧还政。时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屋坏。宰相宋璟、苏颋皆言三年丧未终,不可巡幸,坏压之变,天戒也。请罢东巡,修德以答至谴。帝以问崇,崇曰:“此苻坚故殿也。木蠹而折,理无足怪,但坏与行会,非缘行而坏也。今关中无年,馈饷劳弊,出幸东都,所以为人,非为己也。百司已戒,供拟已具,请车驾即东,而迁神主太极殿,更作新庙,此大孝也。”帝用其言,崇由此复相。开元末,帝在东都,欲还长安,裴耀卿等皆言农人场圃未毕,须冬可还。李林甫独曰:“二都本东西宫耳,车驾往来,何用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帝大悦,即驾而西。崇建东幸之计,林甫献西还之议,其意同耳,孰谓崇独贤乎?从崇之议,使人君上不畏天戒,中不敬宗庙,下不恤人言。三者皆忠臣之所讳,而崇居之不疑,何哉?其后崇、璋既没,玄宗愈老,愈轻蔑群臣。方任张九龄,而废太子瑛;用牛仙客,则听李林甫;方嬖杨国忠,而纵安禄山,则用辅缪琳。专以适己为悦,类崇有以启之也,故吾谓开元之治,虽出于崇,而天宝之乱,亦崇之所自致。此人臣之至戒也。
(选自苏辙《历代论·姚崇论》)
译文:
唐代史官称赞姚崇善于顺应变化完成天下大任,宋璟善于恪守成规来主持天下正道。这本来是说二人各自的长处,然而顺应变化要不失正道而后才可推行。唐玄宗是具有杰出才能的君主,姚崇也以杰出的能力辅佐他。当他们君臣二人相遇,彼此投合,天下事即迎刃而解,就像再没有什么难事值得费神。即使这样,用水来给水增味,也将会有不能吃的食物。开元四年,天下发生了很大的蝗灾,老百姓(以为是天意)都对天祭拜,坐视蝗虫吞食禾苗而不敢捕杀。姚崇奏请派遣御史做捕蝗使,分道督查捕杀蝗虫。群臣大多认为这样不合适,皇帝也对此表示怀疑。但是姚崇实行更加有力度,最终蝗灾因此被止息。捕杀蝗虫虽然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方法,然而遇到灾害恐惧,修养德行来应对天象的变异,也是古代的正确途径。姚崇对此置之不理,却专门组织人员捕杀蝗虫,这本来已让人怀疑了。不久,姚崇的心腹之吏赵诲因为受贿被处死,姚崇心中害怕,辞去相位,还政朝廷。当时皇帝本打算巡幸东都洛阳,但是,恰好太庙中的一些房屋坏了。宰相宋璟、苏颋都说三年的丧期未完,不能出京巡幸,出现太庙屋坏的变故,是上天发出的警戒。请求停止东巡的活动,修养德行来应对上天的惩罚。皇帝拿这件事问姚崇,姚崇回答说:“这本来是苻坚的旧殿,木头因为蠹虫而折断,从道理上讲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仅仅是房坏与皇上东巡两件事恰好遇到一块,并不是因为东巡才造成的房屋毁坏。现在关中地区没有收成(遇到饥荒之年),正应该输送粮饷,慰劳受灾的人,皇上此次出京巡幸东都的原因,是为了他人不是为了自己。百官已做好准备,供给也已准备停当,请皇上的车驾即刻东行,同时,把先帝的牌位迁到太极殿,重新建造新的太庙,这才是大孝啊。”皇帝采纳了姚崇的话,姚崇也因此恢复了相位。开元末期,皇帝在东都洛阳,想回都城长安,裴耀卿等都说眼下农民的庄稼收割还没完毕,必须等到冬天才可回京。唯独李林甫说:“长安、洛阳二都本来就像东西两座宫殿,皇上的车驾往来其间,为什么还要等农时交替呢?如果妨害农民的庄稼收割,那就单单赦免所经过地区的租税、赋税好了。”皇帝听后大悦,立即起驾西行回长安。姚崇提出东巡的计策,李林甫献上西行回京的主意,他们的意图是相同的,谁说独独姚崇更贤明呢?听从姚崇的建议,让皇帝上不怕上天的惩戒,中不敬皇室宗庙,下不管别人的议论。这三种情况都是忠臣所忌讳的,然而姚崇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所做的一切,毫不怀疑,不感到惭愧,为什么呢?姚崇、宋璟死了以后,唐玄宗也愈来愈老,也愈来愈轻慢蔑视群臣。当唐玄宗任用张九龄的时候,废掉了太子李瑛;任用牛仙客,则是因为听从了李林甫的推荐。当他宠信杨国忠,纵容安禄山,则是因为辅缪琳(接受贿赂推荐他们)。唐玄宗专门为适合自己心意而高兴,就像姚崇禀告他这么做的,所以我说,开元时期的太平,虽然出于姚崇的原因,但是天宝年间的动乱,也是姚崇导致的。这是做臣子的深戒啊。
相关练习:
相关文言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