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自鼓缶,谓左右曰:“仁人亦乐是乎?”梁丘据对曰:“仁人之耳目,亦犹人也,夫奚为独不乐此也?”公曰:“趣驾迎晏子。”
晏子朝服而至,受觞,再拜。公曰:“寡人甚乐此乐,欲与夫子共之,请去礼。”晏子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皆欲去礼以事君,婴恐君之不欲也,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义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可去也。”公曰:“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晏子曰:“左右何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公曰:“善。请易衣革冠,更受命。”晏子避走,立乎门外。
公令人粪洒改席,召晏子,衣冠以迎。晏子入门,三让,升阶,用三献礼焉,嗛酒尝膳,再拜,告餍而出。公下拜,送之门,反,命撤酒去乐,曰:“吾以彰晏子之教也。”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尸上而哭之,涕沾襟。
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安用礼乎?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免而哭,哀尽而去。
(取材于《晏子春秋》,有删改)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驾迎晏子 趣:赶紧
B.告餍而出 餍:吃饱
C.比至于国者 比:等到
D.免而哭 免:避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君之言过矣 B.无以使其下
何礼之有 其家必凶
C.以有礼也 D.行哭而往
吾以彰晏子之教也 而加于夫子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人如果不讲礼义,为什么不早点儿死掉
B.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
我不聪明,身边不良的人,过分地蛊惑我
C.用三献礼焉,嗛酒尝膳
用献酒三次的礼节,含了一口酒,吃了一口菜
D.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
我还是过于放纵却不知收敛,把怨恨深深地积聚在百姓身上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左右何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
②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让晏子去掉礼数与之同乐,引发了晏子对“礼”的阐述。
B.晏子认为如今人民不敢造反作乱,其原因在于畏惧礼义。
C.景公听取了晏子的建议,立即当面换好服装并重新安排酒席。
D.晏子死后,景公不拘礼制地哭悼,足见晏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14.晏子死后,景公感叹“吾失夫子则亡”,请以文中内容为例分析景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5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9.D(3分)[“免”在句中的意思是“摘下(帽子)”。]
10.B(3分)(B项,代词,他的。A项,助词,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连词,因为/介词,用。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11.D(3分)(应译为“我还是过于放纵却不知收敛,使百姓深深地积聚了怨恨”。)
12.参考答案:①身边的人有什么罪?您如果不讲礼义,那么爱好礼义的人就会离您而去,不讲礼义的人就会到来。②自认为车太慢了,就下车急走,知道急走还是比不上乘车快,就又乘车。
评分建议:6分。每句译出句子的整体大意,得1分;第①句的“若”、“无礼”、“去”、“至”等词,第②句的“迟”、“趋”、“若”、“则”等词,每译准一个得0.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3.C(3分)(不是“当面换好服装”,应是“晏子回避走开后,景公重新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14.答案要点示例:①晏子能够站在景公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如:当景公要与晏子去礼共乐时,晏子当即指出了这样对景公不利。②晏子能够引导景公明道理(或:辨是非),如:当景公要杀“无良左右”时,晏子使景公明白了问题不在于“左右”,而在于景公的喜好。③晏子敢于(或: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景公的错误,如:晏子能够没日没夜地指摘景公,一丝一毫也不遗漏。
评分建议:5分。上述三个要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如答出三个或更多个要点,得分亦不能超过本题满分),语言表述占1分;提出其它可成立的要点亦可得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第一版
景公连续多日饮酒,十分高兴,脱去衣帽,亲自击缶,对左右之人说:“仁人也以此为乐吗?”粱丘据回答说:“仁人的耳朵和眼睛跟(一般)人一样啊,为什么只有(他)不以此为乐呢?”景公说:“赶紧用车去接晏子。”
晏子身穿朝服来了,接受了酒杯拜了两拜。景公说:“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快乐,想同先生一同享有,请不要讲究礼节了。”晏子回答说:“您的话不对啊!群臣都想不讲究礼节而事奉君王,我担心您不想要这样,现在齐国身高五尺的小孩子,力气都比我大,也比君王大,但(他们)不敢犯上作乱,(是因为)畏惧礼义啊。君王如果不讲礼义,就不能够领导他的臣子;臣下如果不讲礼义,就不能事奉他的国君。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的原因,(是)因为(人)有礼义啊。我听说,君王没有礼义,就不能治理他的邦国;大夫没有礼义,官吏就不会恭敬;父子没有礼义,他的家一定不吉祥;兄弟没有礼义,就不能长期和睦。《诗经》说:“‘人如果不讲礼义,为什么不早点儿死掉!’所以,礼不能摒弃掉啊。”景公说:“我不聪明,身边不良的人,过分地蛊惑我,才到了这个地步,让我杀了他们。”晏子说:“身边的人有什么罪?您如果不讲礼义,那么爱好礼义的人就会离您而去,不讲礼义的人就会到来;您如果讲礼义,那么爱好礼义的人就会到来,不讲礼义的人就会离去。”景公说:“好。让我更换衣帽,再听听(先生的)教导。”晏子回避出去,站在门外。
景公让人清扫庭路,撤换酒席,召进晏子,穿戴得整整齐齐地迎接他。晏子进门,推让了三次,登上台阶,用献酒三次的礼节,含了一口酒,吃了一口菜,拜了两拜,说自己吃饱了就出去了。景公回礼,送到门口,返回,命令撤去酒席、停止奏乐,说:“我(要)以此来彰明晏子的教导。”
景公在菑游玩,听说晏子去世了,景公乘着白色壮马驾的快车一路赶去。自认为车太慢了,就下车急走,知道急走还是比不上乘车快,就又乘车。等到了都城后,就下车往前跑,一边哭一边(向前)去。到了之后,景公拿着玉器放在晏子尸体上哭悼他,眼泪沾湿了衣襟。
章子劝谏说:“(这样做)不合礼仪。”景公说:“哪里还用得着礼仪啊?从前我和先生(晏子)在公阜之上闲游,(先生)一天之中三次(对我劝谏)而不屈从于我(的意见),现在谁还能这样做啊!我失去先生就要完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讲?先生没日没夜地指摘我(的过失),一丝一毫也不遗漏,我还是过于放纵却不知收敛,使百姓深深地积聚了怨恨。现在上天降祸到齐国,不加罪于我,而加罪于先生,齐国的社稷很危险了,百姓将向谁请求呢!”(景公)摘下帽子放声痛哭,极尽哀痛之情后,方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