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日:“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情析表,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刘勰传》)
【注】奉朝请:官名。飨荐:祭献。“飨”通“享”。二郊:祭天地。驺奭:战国时期齐国人,一作邹奭,由于其著述特雕琢修辞,“饰若雕镂龙文”,故人称“雕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救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B.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C.有救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救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D.有救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救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监,纪年之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年号纪年法,二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三是干支纪年法,四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B.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这些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它们又被称为“牢”。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平级转调有时叫转迁,升迁有时称之为左迁,贬官有时称之为右迁。
D.《骚》,即《离骚》,往往以花草禽鸟来比兴,以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牛活的关心。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勰家贫好学。出身官宦之家的他虽父亲去世得早,家庭生活困难,却依附僧人学习,十几年时间也学有所获。
B.刘勰仕途顺利。因有中军举荐,最初为奉朝请,后来升任车骑仓曹参军、仁威南康王记室,深得皇上肯定,官至步兵校尉。
C.传记介绍了《文心雕龙》的一些情况。有总体篇幅,有命名原因,有写作的整体思考,有上篇下篇的主要内容与作用等。
D.刘勰一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深得文心,留下了名著《文心雕龙》;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整理汇编了佛教方面的著作。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4分)
(2)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4分)
14.请简要说明刘勰被皇上委派编撰佛经的原因。(3分)
答案:
10.D(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11.C(左迁是降级,右迁是升官。《琵琶行》有“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12.B(“因有中军举荐,最初为奉朝请,后来升任车骑仓曹参军、仁威南康王记室”有误,先前为奉朝请后来升任仁威南康王记室均看不出由中军举荐。无中生有。)
13.(1)于是将它们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并按序编排。现在定林寺中藏的经书,就是刘勰编定的。(计分点:区别、序各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2)(书)完成后,没有被当时的一般人(世俗之辈)所称许。刘勰很看重自己所写的文章,想在沈约那儿得到认定。(计分点:时流、取定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14.刘勰曾经较长时间依附出家人生活,广通经论。刘勰作文擅长佛理。刘勰文章名声很大。(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刘勰,字彦和,东莞郡莒邑人。祖父刘灵真,是南朝宋司空刘秀的弟弟。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早年丧父,志向专一勤奋好学。家里贫困,没有娶亲,依附出家人僧祐,和他一起生活,长达十多年,于是广通经论。于是将它们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并按序编排。现在定林寺藏的经书,就是刘勰编定的。
天监初,(刘勰)最先担任奉朝请。经中军临川王宏举荐兼任记室,后升任车骑仓曹参军。外放为太末的县令,政治上有清明的业绩。后授予仁威南康王的记室,兼任太子宫通事舍人。当时七庙祭祀,已经用蔬菜果实,但祭天地和社稷神还用牲畜,刘勰就上书(给皇帝)说祭天地、社稷神应该改为与七庙的祭祀用品一样的。皇上下诏让尚书们议论,依照刘勰所陈述的去做了。后升迁为步兵校尉,像以前一样兼任舍人。昭明太子爱好文学,很爱护并接纳了他。
起初,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五十篇,评论古今的文体,作了序并按顺序排列。序中说:“‘文心’说的是行文的用心。从前涓子写过一部《琴心》,王孙也写过一部《巧心》,心字用得多好啊!所以我也用了。自古以来的文章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现在用“雕龙”二字来称这部书),并不仅仅是由于前人曾以此称赞过驺奭富有文采的缘故。
“《文心雕龙》的写作,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经书为构架,以纬书作为参考和修饰,在变化上参考《离骚》,文章的关键,也算是说透彻了。至于论述有韵文和无韵文,那是按文体区别,根据它的流变来探索各体的根源,根据它们的意义来解释相关名称,选取各文体的文章来确定它的篇目,讲述各种文体的理论以突出各自的体系。(这样,)在本书的上篇里边,已经把文章的主要类别都说清楚了。至于剖析情理,分析表述,统筹安排,有分有合,推论《神思》和《体性》,考虑《风骨》和《定势》,包括《附会》和《通变》,观察《声律》和字句;从《时序》里看文章的盛衰,在《才略》中褒贬历代作者,在《知音》里惆怅感叹,在《程器》里发抒感慨,在《序志》里写出远大的抱负,用来驾驭各篇。本书的下部各篇,眉目明显了。”
(书)完成后,没有被当时的一般人所称许。刘勰很看重自己所写的文章,想在沈约那儿得到认定。当时沈约名位显贵,(刘勰)没法让沈约自己直接知道,就背着书,等待沈约出来,到车前请求,像是卖东西的样子。沈约就命人拿来读,很重视它,认为深得文理,把它放在几案上时时翻看。
然而刘勰作文擅长佛理,京城的寺塔和名僧的碑文,一定请刘勰撰写。有圣谕让他和出家人慧震一起在定林寺编撰佛经,他功德圆满之后,便禀告请求出家。先烧去头发用以表明志向,皇上下谕应允了他。于是在寺里变换了服装,改名慧地。不满一年刘勰就去世了,文集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