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赵,诏遣光攻寿阳。谟上疏曰:“寿阳城小而固。自寿阳至琅邪,城壁相望,一城见攻,众城必救。又,王师在路五十馀日,前驱未至,声息久闻,贼之邮驿,一日千里,河北之骑,足以来赴。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而顿之坚城之下,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乃止。
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
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
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夔安、李农陷沔南;朱保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张貉陷邾城,者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走,赴江溺死。夔安进据胡亭,寇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皆降于赵。安进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战,破之,斩首五千馀级,安乃退。遂掠汉东,拥七千馀户迁于幽、冀。
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B.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C.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所向有征无战
D.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皇帝的命令文书称诏书。汉以后,凡朝廷有大政事、大典礼,布告臣民者,概称诏书。诏书也称诏策、诏令、诏旨。
B.羯,即羯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
C.晋,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晋为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一。陶侃属于西晋时期。
D.假节,假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晋代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谟认为,用精锐部队攻打寿阳这样坚固的小城,即使取得胜利也并不值得,如果失败则损失惨重,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B.陶侃认为,邾城外部与各夷族接壤,如果分兵戍守,夷人一定会领兵前来侵犯,导致祸乱,况且占据邾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C.庾亮派人戍守邾城,遭到后赵反制,后赵一面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一面进攻邾城,庾亮没有及时派兵增援,邾城终被攻下。
D.后赵大都督夔安先后进犯胡亭、江夏、石城、汉东,一路势如破竹,晋将投降,夔安最终挟持民众七千多户迁徙到幽州、冀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
(2)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
14.选文中蔡谟和陶侃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分析。(3分)
答案:
10.B【解析】“引兵造城”应该连在一起,意为:领兵前往敌城:“前对坚敌”应连在一起,意为:前方面对强敌。排除A项。“胡骑”作“猝至”的主语,“胡骑猝至”连在一起,排除C项。D项兼有AC项的错误。整句话的翻译为:现在想把舟船停泊在水渚中备用,领兵前往敌城,前方面对强敌,回头顾望归路,这正是兵法所诫的大忌。如果进攻不能取胜.胡虏的骑兵突然到达,恐怕(中行)桓子不知所措,以致被砍断的手指双手可捧(的局面又将重现)。现在陈光统领的都是宫中精兵,应该让他们到哪里都是只有出征但不交战。故选B。
11.C【解析】陶侃属于东晋时期。故选C.
12.D【解析】D项“一路势如破竹”错,夔安遭到了竞陵太守李阳的抵抗,被打败。故选D.
13.(1)用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挖断桥梁,焚毁舟船,背水而战。(犹:还要;发:挖断;焚:焚毁。每词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况且吴国当时戍守此城.动用了三万兵力,现在纵然派兵戍守,对江南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时:当时:纵:纵然;益:益处、好处。每词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两人的共同之处是富有谋略,目光长远。蔡谟并不在乎一城的得失,而是保存精锐力量。陶侃认为不能贪图小利,激怒夷人,给其可乘之机。(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当时左卫将军陈光请求伐后赵.(成帝)下诏派陈光进攻寿阳。蔡谟上疏说:“寿阳城小但坚固。从寿阳至琅邪,城墙互相可以望见.一城受攻,各城必然来救援。再者,君王的军队在路途上需要五十多天,先驱者还没到达,消息已经传播很久了,敌贼的邮驿,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传递消息,那么黄河以北的骑兵,就完全可以赶来救援。用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挖断桥梁,焚毁舟船.背水而战。现在想把舟船停泊在水渚中备用,领兵前往城,前方面对强敌,回头顾望归路.这正是兵法所诫的大忌。如果进攻不能取胜,胡虏的骑兵突然到达,恐怕(中行)桓子不知所措,以致被砍断的手指双手可捧(的局面又将重现)。现在陈光统领的都是宫中精兵,应该让他们到哪里都是只有出征但不交战。(现在)却屯兵于坚城之下,用国家的宫中精锐攻击敌人的下等城邑,取胜则得利微小不足以给敌人造成多大伤害,失败则损失惨重足以有利于敌寇,这恐怕不是长久周全的计策。"伐后赵之事这才中止。
当初.陶侃镇守武昌,有人论议,认为长江北岸有邾城,应当分兵戍守。陶侃常常不作答复,但总有人提及此事。陶侃于是渡江围猎,召来将佐们告诉他们说:“我之所以设置险阻防御敌寇,正因为有长江而已。邾城隔在长江北岸,自身没有可以依仗的天险.外部与各夷族接壤,对夷人来说利害关系更大。如果我们贪图小利,夷人不能忍受,必定领兵前来侵犯。这正是导致祸乱的根由,不是用以抵御敌寇的好方法。况且吴国当时戍守此城,动用了三万兵力.现在纵然派兵戍守,对江南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如果羯族敌虏有可乘之机,占据都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等到庾亮镇守武昌,最终还是派毛宝、樊峻戍守邾城。后赵王石虎憎恶,任用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兵众五万人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派二万骑兵进攻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兵。
九月,石闵在沔阴打败晋兵,杀死将军蔡怀;夔安、李农攻陷沔南;朱保在白石打败晋兵,杀死郑豹等五位将军;张络攻下邾城。邾城战死者有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逃,渡江时溺水而死。夔安进入占据胡亭,侵犯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都投降赵军。夔安前进包围石城,竞陵太守李阳发兵抵抗,打败夔安,斩首五千多人。夔安这才退走,乘势劫掠汉水以东,挟持民众七千多户迁徙到曲州、冀州。
此时皮亮还在上疏想将镇守地移至石城.听说邾城失陷,这才作罢。给(成帝)上表谢罪.自行乞求贬职三等,行安西将军职位;(成帝)下诏让他恢复原位。任命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守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