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2分)
上高县学①记
〔宋〕苏辙
①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②,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之也速。
②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③”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辞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
③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数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有删节)
【注】①县学:旧时各县供生员读书的学校,规模视各县情况而定,有的仅于孔庙处设一讲堂,有的另造校舍,配备食宿设施,有的在校内专门修建了祭祀孔子的殿堂等,部分还设有亭、台等游艺场所。②胶庠:指学校。③政者,君之所以藏身:言上位者施政于外,人止见其政,不见其人。
2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耳 B.矣 C.也 D.焉
22. 如要在第②段末尾补充一则古人事例,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治理蒲邑,忠信宽厚且明察果断,被孔子赞誉的故事
B.子游为武城宰,遵从孔子的教诲,以弦歌教化百姓的故事
C.庄子拒为楚相,倡导无为,不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故事
D.孟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以民为本、行王道施仁政的故事
23.根据第③段及注释信息,为“文化中国地方志”丛书梳理并具体记录上高县学始建情况,完成下表(用自己的话填写)。(3分)
上高县学始建情况 |
始建时间 |
北宋元丰年间 |
办学起因 |
(1) |
建筑设施 |
(2) |
(3) |
数十人或至百人 |
24. 综观全文,结合以下材料,分析苏辙批评世俗之吏“废礼而任法”的原因。(5分)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答案:
21.C
22.B(3分)【选A得1分】
23.(1)县令李怀道为教化民众而建 (2)祭祀孔子的殿堂、授课讲堂、自习斋室及食堂浴室等修建完备 (3)就学人数/生员规模
24.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维持秩序依靠的是礼治,而实施礼治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让人们经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言行庄重得体,主动地服膺于礼教规范,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可收政通人和之效。世俗之吏不行礼治之道,“任法”的本质是依靠国家权力强行压迫百姓屈服,是一种外在的暴力监督,最后往往激发矛盾、导致冲突,民众悍然不服,社会也就不可能风清民肃。苏辙看到废礼用法的弊端,所以加以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