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
(清)曾国藩
今天下郡县牧民之吏,大抵以刑强齐之耳。任蚩蚩者自为啄息喜怒,一不顾问。至其犯法,小者桎梏,大者弃市,豪强者漏网,弱者靡烂,苟以掩耳目而止。原国家所以立法之意,岂尔尔哉!盖亦欲守土者,日教民以孝悌仁义之经,不率而后刑之。其率教而有文者,则以进于学使者而登之庠序。既登之矣,则以授于校官而常饬之。
承平既久,法意寖失。教民之任,独以责之学政与校官。而所谓校官者,类多衰疾晚暮之徒,其禄不足自赡,往往与学宫弟子争锥刀之末,不特不克助宣教化,或转餂言以蔽学政之耳目。彼学政者,孤悬客寄于一行省之中,守土者皆貌敬而神拒之,日惫精于文字而角机智于千百诡弊之场,而欲以余力教民以仁义孝悌之经,其不亦难矣哉!
然则如之何而可?自功利之说中于膏肓,学者求速化之方,束发而弊精于制艺,穷老而不休;六经至不能举其篇目,何有于他书?今欲稍返积习,莫若使之姑置制艺而从事经史,奖一二博通之士以风其余。于覆名扃试之外,别求旁搜广采之术。凡郡县莫不有书院,大率廪给其才者,而绌其不能者。名曰“膏火”,所以济学校之不及也。学政下车之始,则牒各县令曰:“明年吾视某县学,当以某经试士能背诵否,某史试士能言否。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牒校官曰:“吾按临之始,每县当选诸生廿人说书。有不至,惟汝罚。”及其按郡,招诸生来前,果使背诵某经,说某史某卷。大指能诵说者,予以书院之廪资;尤能者倍之、三之;尤能者,牒送省会之书院,亦倍其廪资。其不能者,廪生削其饩,附生惩辱之。每县试以三四人,则余者惧矣。覆名试以制艺以彰朝廷之公令面试说书以鸣使者之私好二者并行而不悖皆善矣则拔而贡之成均使彼邦之人晓然知吾好博通之才,庶几由文以溯本,举一以劝百。然后孝悌仁义之教可以渐而兴也。
同年友江君小帆之视湖北学也,所以讲求职思者甚备。余乃别思一搜采之术,无启弊之窦而有补教之旌者。于是以戋戋之说进焉。
(选自《曾国藩文选》,有删节)
【注释】
① 餂言:甜言。②制艺:八股文。③覆名扃试:覆盖考试姓名并锁门考试。
④饩:月工资。⑤成均:古代的大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率而后刑之     率:遵循。      B.独以责之学政与校官   责:要求
C.而绌其不能者     绌:不足        D.举一以劝百           劝:勉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类多衰疾晚暮之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其不亦难矣哉             吾其还也
C.大指能诵说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于是以戋戋之说进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一开篇,作者就大力批判当今地方官吏在治理百姓时大都重视刑罚而轻视教化的恶劣倾向,呼吁地方官吏应加强对百姓的孝悌仁义的教育。
B.作者认为单靠各地的校官和学政去教化百姓是远远不够的,一则因校官薪俸微薄易争利而有伤风化,二则因学政势单力薄又疲于官场争斗而精力不济。
C.作者认为八股取士的做法助长了读书人的功利性和狭隘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化的施行,为此提出了治经史、废制艺的主张。
D.这篇赠序体简辞足,富有雄直之气,既能揭示时弊产生的根源,也能提出具体可行的矫治措施,同时寄寓了作者对江小帆作为学政视学湖北的希望。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原国家所以立法之意,岂尔尔哉!(3分)
                                                                               
(2)莫若使之姑置制艺而从事经史,奖一二博通之士以风其余。(4分)
                                                                              
(3)然后孝悌仁义之教可以渐而兴也。(2分)
                                                                               
1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覆名试以制艺以彰朝廷之公令面试说书以鸣使者之私好二者并行而不悖皆善矣则拔而贡之成均
 
答案:
9.C “绌”通“黜“,贬退。
10.D (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是指示代词,译为“这些”;B项第一个“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示委婉的祈使语气,译为“还是”;C项第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第二个“者”起提顿作用,可不译;D项都是代词,译为“他”。)
11.C  本项“废制艺”说法错误。
12. (1)探究国家之所以立法的本意,难道是这样的吗?(“原”、“尔尔”各1分,大意1分)
(2)不如让读书人暂且把八股文放在一边而去钻研(致力于)经义史籍,奖励一两个博通经史的人来影响其他读书人。(“莫若”、“从事”、“风”各1分,大意1分)
     (3)这以后孝悌仁义的教育就可以渐渐兴盛了。(“兴”1分,大意1分)
13. 覆名试以制艺/以彰朝廷之公令/面试说书/以鸣使者之私好/二者并行而不悖/皆善矣/则拔而贡之成均(每2处对得1分)
附:《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参考译文
现今,全国的郡守、县令治理百姓,大都用刑罚强行治理。平时听任忠厚老实的百姓自生自息,从不过问。等到他们犯法,轻的囚禁,重的暴尸街头,强横的逃脱法网,弱小的受尽蹂躏,还马马虎虎地掩人耳目。探究国家之所以立法的本意,难道是这样的吗?大概还希望地方官平时以孝悌仁义为准则教导百姓,不遵守者再施用刑法。遵循教导又有文化的,把他们推荐给督学使者,并让他们进学校学习。他们入学之后,由校官教育并经常管教他们。
天下太平已久,立法的原意逐渐丧夹。教导百姓的职责,完全交给学政和校官。所谓校官,大多是些年迈体衰的人。他们的薪俸不足以养活自己,往往跟学校生员争抢细微之利。这样的校官不仅无助于宣讲政教风化,有的还用甜言蜜语遮蔽学政的耳目。而那些学政,他们单身一人客居一省,当地官员对他们表面尊敬、内心抗拒。他们每天把精力耗费在讲求文字、跟那些千奇百怪的作弊者斗智斗巧上,还想要他们用余力以孝悌仁义为准则去教导人们,这不也太难了吗?
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才好呢?自从功利的学说深入人心,求学的人寻找早登仕途的捷径,从成童时便把精力耗费在做八股文上,到老也不停止;而对六经都不能举出篇目,更不用说对其他书籍了。现在如果想稍微改变积习,不如让读书人暂且把八股文放在一边而去钻研经义史籍,奖励一两个博通经史的人来影响其他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之外,另外寻找广泛征求人才的办法。凡是郡县没有不设书院的,大都可以把津贴发给那些有才能的廪生,而贬斥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这种津贴叫“膏火”,可以用来补充学校经费的不足。学政刚到一地,就要通告各县令说:“明年我视察某县学,要用某经考察生员能否背诵,用某史考察生员能否讲说。要求县令替我广泛传播,让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函告校官说:“我开始巡视时,每县应当挑选二十名生员说书。有不来的,唯你是问。”等到巡视郡城,召集各位生员前来,果然让他们背诵某经,讲解某史某卷。能诵讲大致内容的,用书院的津贴做奖励;优秀的加倍或三倍奖励;最优秀的,通告保送省书院深造,也加倍奖励津贴。那些不能诵讲的,廪生免给津贴,附生惩罚羞辱他。每县考试三四个人,那么其余的人就会感到害怕。科举考试用八股文,来彰显朝廷的旨令;面试讲解经史,来表明学政的兴趣。两者并行不悖,都是好的,就选拔推荐进大学。这样做是为了让当地人知道,学政喜欢博学通达的人,希望从文章来追溯到治学的根本,推举一个来劝勉百人。这以后孝悌仁义的教育就可以渐渐兴盛了。
我的同年朋友江小帆去湖北视察学政,他对职务内的事情考虑十分周详。我另外考虑了一个搜求人才的办法,这既没有弊端,又有补救教育的好处。于是我用细碎浅显的言论进呈给他。


相关文言文练习
曾国藩《求阙斋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曾国藩《求阙斋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家书一封》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英才》《原才》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养晦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唐先生南归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英才》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槐阴书屋图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原才》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曾国藩《随州李君墓表》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阅读练习及答案
《忆弟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遵义黎君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原才》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谕纪泽纪鸿》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国藩《召悔》阅读练习及答案
《湖南文征》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