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②,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瞒液:竹身上溢出的汗液;下文中的“瘿肿”,指竹身上生出的赘瘤;“樛屈”(樛:音“jiū”)指枝干弯曲的坏草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涉寒署,蒙霜雪 涉:经历
B.佩以玉,环以象 环:环圈
C.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凑:汇合
D.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胶:拘泥、固执
10.下列各项中,完全不能说明“尚节亭”得名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B.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D.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好玩,同样,用一些别的事物也能象征暗示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亭”,用以勉励自己养成美好的德行,作者刘基看到了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要未雨绸缪,就能做到有丰富的手段加以应对,从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就能形成美好的品德。
1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
2、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3、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昔者白乐天叙京兆元居敬集烛下讽读凄恻久之恍然疑居敬在傍不知其一生一死也题诗集后余不觉三叹焉
---陈继儒《王辰玉集》序
答案:
9、B(B 做成环圈)
10、C(这句是解释人们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的原因)
11、D(“未雨绸缪就能做到有丰富的手段加以应对”“要从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错,应为“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
12、(1)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我勉励,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我警醒。(“比德”“惩志”各1分,句意1分)
(2)这样,那么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然则”“尚”各1分,句意1分)
(3)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人道”“见”各1分,句意1分)
13、昔者白乐天叙京兆元居敬集,烛下讽读,凄恻久之,恍然疑居敬在傍,不知其一生一死也,题诗集后,余不觉三叹焉。
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那么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