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大全 | 练习大全 | 作者分类
  
  
《游石钟山记》《辨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罗洪先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游石钟山记
罗洪先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入其中,扰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辫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罂卣,均虚器也。注之水,则瓮盎不若罂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蠢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侯好古者。
文本二:
辨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遣踪。次于南隅,忽遇见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馀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 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遣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B.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C.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D.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北魏时期郦道元曾以《水经》为纲,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已另成专著。
B.昆阳,古战场。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
C.海若:即北海若,古代中国传说中北海的海神。出自《班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D.瓮盎:音为wèng àng意思是泛指各种陶制容器,或比喻才能平凡的人,或谓卑视。文中应为第二个义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合苏轼《石钟山记》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文本二的作者是唐代的李渤。
B.文本一第二段按照探洞自外而内的顺序,并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上钟山多姿的景象。
C.文本一作者与苏轼在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因为观察角度不同。
D.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文本二中的郦道元主张“水石相搏论”,白鹿先生主张“石头之声论”,和文本一一样,属于“主声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因记以候好古者。
(2)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馀韵徐歇。
14.从两个文本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探讨中,你得到哪些启发?请简要分析。
 
 
答案:
10.D
11.D
12.D
13.(1)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2)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14.①要具备实地考察的实践探索精神。
②敢于质疑权威/不迷信前人旧说。
③虚心处事。
④谨慎而不自大。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的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本题中,“睇而视之”,“之”代词,作“视”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C;
“垂者磬悬”,“磬”,名词用作状语,像磬儿一样,修饰“悬”,二者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应为第二个义项”错误。文中应为第一个义项,“今夫瓮盎婴卣,均虚器也”意思是:如今那瓮盎罂尚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属于‘主声派’”错误。文本一属于“主形派”。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的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奔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尚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襄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正对着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文本二】
《水经注》上面说:“洞庭湖的出口处,有山名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声音响亮好像是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有隐居的人,在湖东钓鱼,沿着水流走到尽头(到了)这个地方,于是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在南隅临时住宿,忽然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原因),就说:“这就是石钟啊,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如果不是潭水滋润了这座山,这座山又蕴涵它的精气,潭水和山峰蕴含的精气联合起来,凝结成美好的气质,生发成为至纯至美的灵异之物,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怎么能够产生出这种奇异的石头呢?于是知道山依照石头而得名,这是原来的说法了。依照郦道元的说法,那么濒临水流众多的山峰,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相关文言文练习
《史记·老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明史·杨信民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书黄筌画雀》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书戴嵩画牛》阅读练习衣答案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苑·臣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霁月楼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皇清追赠太仆寺卿衔江西吉安府知府曾君墓志铭》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书·韦敻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战国策·中山与燕赵为王》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战国策·中山与燕赵为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亚夫直谏》阅读练习及答案
《战国策·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阅读练习及答案
《战国策·燕策一》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荀子·性恶》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裕钊《重修南官县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战国策·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阅读练习及答案
《聊斋志异·邢云飞》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省钦《得树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苑·建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贞观政要·务农》《唐太宗吞蝗》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钱惟演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刘禹锡《说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文言文大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