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上募能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元狩元年,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欣然以骞言为然。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B.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C.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D.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朔,汉武帝刘彻使用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文中元朔、元狩、元鼎均为汉武帝的年号。
B.郎,官职名,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文中“以郎应募”,就是以“郎”的身份接受召募。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D.郡,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郡的长官称“守”,秦设天下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出使月氏须途经匈奴,张骞仍勇敢接受招募,率领一百多人出发,历经艰辛,最终只有他和甘父二人回到汉朝。
B.张骞坚毅守节,忠于汉朝。张骞在出使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匈奴为他娶妻生子,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的符节,不忘故国,坚守汉使职责。
C.张骞忠勇机智,不辱使命。张骞久困匈奴,伺机而动,成功逃脱后并未返回中原,而是几经曲折找到月氏,完成了与月氏结盟的使命。
D.张骞富有远见,立功西域。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为汉朝献言献策,获得汉武帝的认可,二度出使西域的张骞分派副使联络西域各国,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道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2)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1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往乌孙的目的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
10.C
11.B
12.C
13.(1)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将会扩大土地万里,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归附),使天子的声威恩德遍布天下。
(2)(乌孙王昆莫)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侍奉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
14.①用厚礼拉拢乌孙,招他们东迁;②与乌孙结成同盟,以共拒匈奴;③招邻国成为外臣,以联通西域。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让他率领三百人,每人备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携带着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意思是“认为他是正确的”,“然”前面不能停顿,据此可排除B、D两项。
动词“拜”的意思是“授予官职”,“中郎将”为官职名,是“拜”的宾语,故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副使”为“持节”的中心语,是被派遣之人,不能作“遣之”的主语,据此可排除A、D两项。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错误,郎,官职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黄门驸马,汉代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完成了与月氏结盟的使命”错误。结合“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可知,汉武帝最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结合“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可知,月氏并无返乡复仇的念头,张骞也未得到对方明确的态度,因此与月氏结盟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故选C。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起初,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家,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朝正想要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他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份。张骞得到机会偷偷逃跑,向月氏国西面逃去,到了大宛。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抵达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分割了大夏国的土地而安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贼寇袭扰,国王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始终得不到月氏明确的表示,于是离开那里回国,他沿南山走,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被扣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国发生内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个人得以回来。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当初,张骞从月氏国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风俗民情。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等都是大国,只是军事力量薄弱,喜欢中国的财物;他们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较强,可以用贿赂引诱他们归附。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将会扩大土地万里,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归附),使天子的声威恩德遍布天下。(汉武帝)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是对的。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沙漠以北,从盐泽往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侍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围困,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没有人烟。蛮夷的习俗是很看重汉朝的财物,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来,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应当会听从,如果听从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家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备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携带着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礼数仪节非常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如果向东居住在原来的地方,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昆莫作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击匈奴。”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长期以来一直臣服隶属于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在乌孙国滞留很久,一直没得到明确的答复,便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等各个附近的国家。乌孙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数十位使者,数十匹马,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当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命他为大行。在这以后的一年多里,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很多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既然乌孙王不肯回到东方的故地,汉朝便在匈奴浑邪王统辖的故地设置酒泉郡,逐渐迁徙内地的百姓充实这个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