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南 轩 记
[北宋]曾 巩
①得邻之茀地①,燔草,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②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②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③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③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④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⑤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文醇》)
【注】①茀地:杂草丛生的土地。②嚣然:悠闲的样子。③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然则 B.若夫 C.若然 D.然而
22.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请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A.第②段开头 B.第③段开头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开头
23.简述作者居于茅屋“嚣然而乐”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2.A
23.B
24.(1)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2)南轩如同朋友,在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3)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之道,感到快乐。
25.(1)采用对仗句式,句式整齐,节奏鲜明;(2)采用对比手法,能够清楚地阐明作者感悟到的观点:君子要根据适当的时机或“进”或“退”;要清醒的面对外在的评价,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
【解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前文是“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作者意识到人应当“进退适宜”,不被外在的赞美或贬抑而左右,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专心做学问,就是“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由此可见,方框处需要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A.“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可以表承接关系。
B.“若夫”,像那……。表示意思转向另一方面,不符合要求。
C.“若然”,如果这样。表示假设,不符合要求。
D.“然而”,表示转折关系,不符合要求。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处理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话的大意: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
“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描述的是第②段“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而“少而思”,最后悟出“有以为之矣”是针对第②段结尾“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而③段开头“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正是对“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的回答,是“有以为之矣”的具体内容。
由此可见,此句应当放到第③段开头。
故选B。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嚣然而乐”的原因,结合第①段“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可概括出“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
结合第③段“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概括出“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之道,感到快乐”;
结合第④段“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可概括出“南轩如同朋友,在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
25.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欣赏语言,可以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欣赏。
从句式上看,画线句“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采用对仗格式,“……则……,……者……非也”;同样第二句“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也采用对仗句式,“吾之……于义,或……而……者,过也”,这样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鲜明;
从手法上看,这两组句子又分别构成对比,“非也”“亦非也”,“过也”“亦过也”,能够清楚地阐明作者感悟到的观点:君子要根据适当的时机或“进”或“退”;要清醒的面对外在的评价,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
参考译文:
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烧掉杂草,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争斗呢?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所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
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有该尽力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为什么偏偏一定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之类的书籍,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的文章,下至用兵谋略、历法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和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它们都属于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学问胜过其他学问的地方,分析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治理民众,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这样一来,草房与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扩充自己的好友吧?还是并不如此呢?
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而不出世,显然也是错误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错误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有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对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有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这也是不对的。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当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简要;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激励自己上进。南丰曾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