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
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比遭不造[注],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鮪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鮪共为妖言,
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锁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
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时年
五十四。
(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
【注释】不造,不幸。指汉顺帝死后,冲帝、质帝都只作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之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B.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C.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D.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坟籍,古代典籍通称。相传《三坟》《五典》为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后以“坟籍”“坟典”代指
古代典籍。
B.举,即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先由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再推荐到中央政府去任职。
C.永和,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自此以后形成制度。
D.门生,东汉时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来渐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固年少好学,很受重用。他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广泛结交贤能的人,后被朝廷征召,
做了大司空的属官。
B.李固恩威并重,治贼有方。任荆州刺史时,派人慰问境内百姓,赦免盗贼原有过错,使盗贼归降,州内安定。
C.李固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他揭发南阳太守贪赃枉法,梁冀派人千里传送公文,而李固却不为所动。
D.李固很有名德,遭人忌恨。他作宰相时,深得民心,却遭到了梁冀的猜忌。刘文、刘鮪谋立刘蒜为天子,梁冀借机诬陷李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4 分)
(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4 分)
14.李固被太后赦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C
(大意:公卿推举李固去对策,皇上又下诏特地问他当代的弊端,以及为政应做些什么。
李固上疏对答,顺帝看了对策,多所采纳应用,并用李固作了议郎。)
11.B
(“推荐到中央政府去任职”错)
12.A
(“后被朝廷征召,做了大司空的属官”错,李固并未就任)
13(1)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4 分【参考答案】李固提出要纠正的事情,(太后)常常听信采纳,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从此太平。(匡正、从用各 1 分,大意 2 分)
)
【评分细则】
重点字词解释严格踩点给分:
匡正 1 分:纠正。译为更正、改正之类的意思也可给分。如果译为:帮助、正直、匡扶正义等意思则不给分。
从用 1 分:从,听从;用:采纳。要分别把两个词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才视为完整翻译了“从 用”。大意分 2 分:
黄门宦者一律斥遣 1 分:能译出宦官遭遣散的意思即可,但是“遣”不能理解为“谴责”
天下咸望遂平 1 分:能译出人们盼望太平的意思即可,“平”还可理解为和平、安定等
【存在问题】
“匡正”,大部分人理解为“匡扶正义”这类的意思而失分。
“从用”翻译时要么因为没能找到主语是“太后”而把意思译错,认为是李固被任用,要么不能把它拆解为两个词。
大意理解中,斥遣容易被错误理解为“斥骂谴责”,“咸望”被看成是“威望”,“平”被认为是“平复”“平息”“平反”等在关键的地方写了错字和病句也不给分,比如把“遣返”写成“遣反”,把“遣”写成“遗”,“天下人的愿望都平定了”等
13.(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4 分)
【参考答案】
梁冀听到这件事情,很是吃惊,害怕李固的名声品德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陈奏以前事,就杀掉了他。(畏、更各 1 分,大意 2 分)
【评分细则】
1.采分点“畏”,译为害怕、畏惧、惧怕、生怕、担忧、担心均可。但若此处出现错别字则不给分。
2.采分点“更”,译为再次、又一次、第二次均可,但重新、更改、改变、半夜不给分。
3.“固名德终为己害”能译出“李固的名声品德最终成为自己(梁冀)的祸害”这个大意即可,要求不弄错人物关系,不出现病句。
4.“遂诛之”能表达是“李固被杀掉”这个意思而非“梁冀被杀掉”或“梁冀自杀”即可得大意分。
5.“乃更具奏前事”中的“前事”理解有误的,大意扣一分。
【得分示例】
4 分:
14.李固被太后赦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参考答案】①李固深受百姓爱戴;②王调等人为他积极申诉冤情;③太后对他比较信任,了解了事情真相后赦免了他。(每点 1 分)
【补充】
第①点写成“深得民心,有百姓支持,群众呼声高”等等,都得分,可惜答出这一点的学生不多,原文“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虽然处在“太后明之,乃赦焉”的后面,但是仍然可以作为赦免的理由之一。在阅读时,应该注重文本的整体理解,注意文本信息的相互参照。
第②点也可以写成“门生渤海人王调或者河内人赵承等人为李固提起申诉”,都可以。从改卷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将王调和赵承分开两点作答,也可以,但只得 1 分,不重复赋分。
第③点也可以写成“太后知晓李固的人品”等等类似表述,均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脱离文本材料,主观臆测,如“李固以前建立了汗马功劳,太后让他功过相抵”“太后用李固来维持朝局稳定”等,均不得分。
【满分示例】
参考译文:
李固,字子坚,是汉中南郑人,司徒李郃的儿子。他年轻时就好学,常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于是研究阅读三坟五典,广泛结交英才贤士。各地有志之士,多仰慕他的风范前来求学。京师人都赞叹说:“这又是第二个李公了。”(注:指继其父为公。)司隶、益州等长官一同命令郡守推举他为孝廉,征召他做大司空的属官,他全都没有去就职。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等变异,公卿推举李固去对策,皇上又下诏特地问他当代的弊端,以及为政应做些什么。李固上疏对答,顺帝看了对策,多所采纳应用,并用李固作了议郎。永和年间,荆州兴起盗贼,整年都不安定,就用李固做了荆州刺史。李固到任,派遣官吏慰问境内百姓,赦免那些盗贼以前犯下的过错,让他们重新开始。于是盗贼首领夏密等人召集他的党羽六百余人,自己绑缚着双手前来自首。李固全都原谅了他们,放他们回去,让他们自己去召集部下,显示朝廷的威严法度。半年之内,其他盗贼全都归降,州内安定下来。李固上表揭发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赃枉法的事。高赐等人怕(朝廷)治自己的罪,就一起用重金贿赂大将军梁冀,梁冀为这件事派人急行千里传送(赦免高赐等人的)公文(给李固),而李固追究这件事越发紧急。梁冀于是命
令调李固作泰山太守。当时泰山盗贼占山为王已有数年,郡中常年养着几千士兵进行追剿也不能把他们制服。李固到任,把这些士兵全都遣散回去务农,只选出一百多名能作战的士兵留下。李固用恩德信用来招抚这些盗贼。不到一年,盗贼全都消散了。等到汉冲帝即位,用李固做太尉,与梁冀掌管尚书的事务……当时太后因为接连遭到不幸的事情,委任李固做了宰相,李固提出要纠正的事情,(太后)常常听信采纳,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从此太平。而梁冀猜忌专权,常常嫉恨他。后来过了一年多,甘陵人刘文、魏郡刘鮪各自谋划立刘蒜做皇帝,梁冀借这个机会诬陷李固和刘文、刘鮪一起妖言惑众,把他投入监狱。他的门生渤海人王调,自己戴着枷上书,申明李固的冤枉。河内人赵承等数十人也带着刑具到朝廷来为他申诉。太后了解了这件事,就赦免了他。等到他出狱的时候,京城街市上的人都喊万岁。梁冀听到这件事情,很是吃惊,害怕李固的名声品德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陈奏以前(所诬陷李固造反的)事,就杀掉了他。当时李固年龄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