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二十二年,巡按吕光询疏修水利三事:“一曰广疏浚以备潴泄。盖三吴泽国,西南受太湖、阳城诸水,形势尤卑。昔人于下流疏为塘浦,导诸湖之水,由北以入于江,由东以入于海。而又畎引江潮,流行于冈陇之外,是以潴泄有法,而水早皆不为患。今惟二江颇通,一曰黄浦,一曰刘家河。然大河诸水,源多势盛,二江不足以泄之。而冈陇支河,又多壅绝。治之之法,宜治淀山等处菱芦之地,导引太湖之水,散入阳城、昆承、三泖等湖。权开吴淞江并太石、赵屯等浦,泄淀山之水,以达于海。浚白茆港并鲇鱼口等处,泄昆承之水,以注于江。开七浦、盐铁等塘,泄阳城之水,以达于江。又导田间之水,悉入于大浦。使流者皆有所归,而潴者皆有所泄,则下流之地治,而涝无所忧矣。于是乃浚臧村、第港以溉金坛,浚澡港等河以溉武进,浚艾祁通波以溉青浦,浚顾浦、吴塘以溉嘉定,浚大瓦等浦以溉昆山之东,浚许浦等塘以溉常熟之北。二曰修圩岸以固横流。盖苏、松、常、镇最居东南下流,而苏、松又居常、镇下流,秋霖泛涨,风涛相薄,则河浦之水,逆行田间,冲啮为患。宋转运使王纯臣常令苏、吴作田塍御水,民甚便之。而司农丞郏亶亦云:‘治河以治田为本。盖惟田圩渐坏,而岁多水灾也。三日复板闸以防淤淀。河浦之水,皆自平原流入江海。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其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平时随潮启闭,以御淤沙。岁旱则闭而不启,以蓄其流。岁涝则启而不闭,以宣其溢。志称置闸有三利,盖谓此也。”
穆宗隆庆四年,巡抚海瑞委松江府同知黄成乐上海知县张山顶、开浚王渡起至宋家港,开河面一十五丈、底阔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六寸。共享工银六万余两。是岁大饥,畚锸云集,不两月而河工告成,民得仰食焉。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南治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其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
B.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其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
C.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基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
D.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既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即不胜其费/昔人权其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而为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吴,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泛指江南吴地。
B.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
C.志,地方志,是记述一个地方一个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
D.穆宗,皇帝谥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光询对于治理水患提出了“广疏浚”“修圩岸”“复板闸”三点建议,每点建议都是针对,具体的水患而言的。
B.吕光询在他的每一点建议中,都会提到以前人们的好的做法或说法,以佐证自己建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C.吕光询认为,现在虽然有黄浦、刘家河两条河流可以泄洪,但是因为河流众多,水势盛,两河远远不够。
D.司农丞郏亶认为“治河以治田为本”,吕光询认同他这种说法,认为应该把治田放在比治河更重要的位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旱则闭而不启,以蓄其流。岁涝则启而不闭,以宣其溢。
(2)是岁大饥,畚锸云集,不两月而河工告成,民得仰食焉。
答案:
10.(3分)C【解析】解答此题,可利用排除法。“昔人权其便宜”是一句完整的话,意为“以前的人权衡它的方便合适(之法)”,所以,“便宜”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十余里”后又跟了一个表并列的“或”字,因此,“七八里”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
11.(3分)D【解析】“穆宗,皇帝谥号”错误,应是“穆宗,皇帝庙号”。庙号与谥号不同。庙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3分)D【解析】“把治田放在比治河更重要的位置”错,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治河是为了治田。
13.(10分)(1)旱年就关闭它不开启,来储蓄水流。水涝之年就开启它不关闭,来分散多余的水量。[5分;“以”(连词,来,用来)、“蓄”(蓄积、储蓄)、“宣”(宣泄、疏散、分散)三处各1分,大意2分]
(2)这一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人们拿着挖运泥土的用具像云一样聚集到一起,不到两个月的工夫治理河道工作宣告完成,人民得以靠它吃上了饭。[5分;“是岁”(这一年)、“云集”(像云一样聚集)、“仰”(依靠、依赖、仰仗)三处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巡按吕光询上疏修水利三事:“第一是广为疏浚河道用来预备泄洪。江南水乡,西南有太湖、阳城这些河流湖泊,地势尤其低下。以前的人在水流下游疏浚成池塘,疏导湖水,向北流入长江,向东流入大海。又用小流水沟引导江潮,流到山岗之外,因此泄洪有法,不管是涝是旱都不成为祸患。现在只有两条河流还相通,一条是黄浦,一条是刘家河。然而这些大河,水源大多水势大,这两条河不足以泄洪。并且山岗上的支流,又大多阻塞断绝。治理他们的方法,应该治理淀山等处遍生菱芦之地,引导太湖里的水,分散流入阳城、昆承、三泖等湖。再开吴淞江并太石、赵屯等浦,泄淀山的水,流于大海。疏浚白茆港和鲇鱼口等处,泄昆承的水,注入长江。开七浦、盐铁等塘,泄阳城的水,注入长江。再引导田间的水,都进入大浦。让流水都有地方流走,积聚的水都能够有地方排泄,那么下游的地方(的水患)就得到了治理,水涝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于是就疏浚臧村、第港来灌溉金坛,疏浚澡港等河来灌溉武进,疏浚艾祁、通波来灌溉青浦,疏浚顾浦、吴塘来灌溉嘉定,疏浚大瓦等浦来灌溉昆山之东,疏浚许浦等塘来灌溉常熟之北。第二是筑堤岸不让水乱流。苏、松、常、镇这些地方位于东南的下流,而苏、松这些地方又位于常、镇的下流,秋天大雨河水泛涨时,风水搏击,河浦中的水,就会逆流进入田间,冲刷田地为患。宋朝的转运使王纯臣经常让苏、吴的人民筑田塍来防御水患,人民认为很好。而司农丞郏也说过:‘治河以治田为本。’现在只是田中的堤岸渐渐毁坏,而又多水灾。第三是恢复板闸来防止淤积沉淀。河浦中的水,都是在平原流入江海。水流缓慢而潮水很急,沙子随着水浪奔涌,很容易形成淤积,不到几年就会淤积成为陆地。年年修复它,就无法承受费用。以前的人权衡它的方便合适(之法),在距离江海十余里或者七八里的地方,夹流设置水闸,平时随着水量多少开启或关闭,来抵御泥沙淤积。旱年就关闭它不开启,来储蓄水流。水涝之年就开启它不关闭,来分散多余的水量。地方志称水闸有三利,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穆宗隆庆四年,巡抚海瑞让松江府的副知府黄成乐、上海知县张山顶,开浚王渡起至宋家港,开河面一十五丈、底宽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六寸。共花费工银六万余两。这一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人们拿着挖运泥土的用具像云一样聚集到一起,不到两个月的工夫治理河道工作宣告完成,人民得以靠它吃上了饭。